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稳定同位素应用发展 | 第14-20页 |
1.2.1 碳稳定同位素在环境中应用进展 | 第14-17页 |
1.2.1.1 碳稳定同位素(δ~(13)C)在水体中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1.2 碳稳定同位素(δ~(13)C)在悬浮颗粒物中的应用进展 | 第15-16页 |
1.2.1.3 碳稳定同位素在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1.4 碳稳定同位素在士壤-植物系统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2.2 氮稳定同位素在环境中应用进展 | 第17-18页 |
1.2.3 碳、氮稳定同位素及C/N比联合应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实验方法 | 第20-30页 |
2.1 研究区域-北运河 | 第20-23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2.1.2 污染概况 | 第21-23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5.1 样品采集及保存 | 第24-26页 |
2.5.2 样品的处理 | 第26-27页 |
2.5.3 样品测定 | 第27-29页 |
2.5.3.1 地表水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7-28页 |
2.5.3.2 表层沉积物、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2.5.3.3 碳氮同位素与碳氮比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北运河流域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30-39页 |
3.1 悬浮颗粒物 | 第30-33页 |
3.1.1 北运河流域悬浮颗粒物δ~(13)C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1.2 讨论分析 | 第31-33页 |
3.2 沉积物 | 第33-36页 |
3.2.1 北运河流域表层沉积物δ~(13)C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2.2 讨论分析 | 第34-36页 |
3.3 北运河土壤-植物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3.3.1 北运河流域土壤-植物δ~(13)C值的基本分布概况 | 第36-37页 |
3.3.2 讨论分析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北运河流域氮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39-47页 |
4.1 北运河流域氮稳定同位素值基本概况 | 第39-41页 |
4.1.1 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分布特征 | 第39页 |
4.1.2 表层沉积物中氮同位素值的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1.3 土壤-植物系统中氮同位素值的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4.2 结论与分析 | 第41-45页 |
4.2.1 氮稳定同位素反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41-43页 |
4.2.2 表层沉积物氮同位素值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4.3 本节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北运河流域有机质来源探析 | 第47-54页 |
5.1 北运河流域碳氮比(C/N)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5.2 碳氮同位素联合分析北运河有机质来源 | 第48-52页 |
5.2.1 北运河流域常见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5.2.2 表层沉积物和周边土壤中有机质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49-50页 |
5.2.3 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50-51页 |
5.2.4 北运河流域悬浮体有机来源的定性分析 | 第51-52页 |
5.3 北运河有机质来源的定量分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