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2页 |
2.1 开放空间 | 第14-17页 |
2.1.1 开放空间的概念及界定 | 第14-15页 |
2.1.2 开放空间的空间类型 | 第15页 |
2.1.3 开放空间具备特性 | 第15-17页 |
2.2 景观符号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1 符号学概念 | 第17-18页 |
2.2.2 景观中的符号学 | 第18页 |
2.3 民族文化 | 第18-22页 |
2.3.1 民族文化的构成 | 第19页 |
2.3.2 民族文化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3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羌族文化特征 | 第22-38页 |
3.1 羌族的宗教信仰 | 第22-24页 |
3.1.1 多神崇拜 | 第22页 |
3.1.2 白石文化 | 第22-23页 |
3.1.3 祭祀 | 第23-24页 |
3.2 羌族民居 | 第24-29页 |
3.2.1 羌寨 | 第25-26页 |
3.2.2 羌碉 | 第26-27页 |
3.2.3 羌居 | 第27-29页 |
3.3 羌族的手工制品 | 第29-34页 |
3.3.1 服饰 | 第30-31页 |
3.3.2 农业器具 | 第31-33页 |
3.3.3 羌族乐器 | 第33-34页 |
3.4 羌族的节庆习俗 | 第34-36页 |
3.4.1 羌族的传统节日 | 第34页 |
3.4.2 羌族的习俗 | 第34-36页 |
3.5 羌族的艺术成就 | 第36-38页 |
3.5.1 羌族歌曲 | 第36页 |
3.5.2 羌族文学典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第38-76页 |
4.1 汶川县城基本概况 | 第38-40页 |
4.1.1 汶川的地理环境 | 第38页 |
4.1.2 汶川重建城乡规划指导思想 | 第38-39页 |
4.1.3 本文所选研究城镇及原因 | 第39页 |
4.1.4 汶川县城新城概况 | 第39-40页 |
4.2 威州镇开放空间案例研 | 第40-60页 |
4.2.1 威州镇开放空间概况 | 第40页 |
4.2.2 锅庄广场 | 第40-45页 |
4.2.3 青年广场 | 第45-49页 |
4.2.4 西羌文化街 | 第49-60页 |
4.3 龙溪乡羌人谷风景区——东门寨民俗文化展示区 | 第60-68页 |
4.4 水磨镇风景区——老人村片区 | 第68-76页 |
第五章 汶川城镇开放空间传承羌族文化的景观表达 | 第76-100页 |
5.1 文化主题 | 第76-78页 |
5.2 景观空间结构 | 第78-79页 |
5.3 景观元素及所传承的羌族文化 | 第79-91页 |
5.3.1 材质 | 第79页 |
5.3.2 铺装 | 第79-81页 |
5.3.3 建筑 | 第81-84页 |
5.3.4 景观小品 | 第84-89页 |
5.3.5 水景 | 第89-90页 |
5.3.6 植物 | 第90-91页 |
5.4 总结 | 第91-100页 |
5.4.1 景观传承与表达羌族文化的优点 | 第91-93页 |
5.4.2 景观传承与表达羌族文化的不足 | 第93-96页 |
5.4.3 景观传承与表达羌族文化的建议 | 第96-10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0-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