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光宣诗论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绪论第13-23页
    一、光宣诗论研究的现状及理论意义第13-17页
        (一)光宣诗论研究成果综述第13-16页
        (二)光宣诗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6-17页
    二、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7-23页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7-20页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页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第20-21页
        (四)论文的研究难点第21页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一章 晚清时局与光宣诗坛第23-53页
    一、晚清的社会时局第23-30页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第24-25页
        (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第25-28页
        (三)中西碰撞后的文化“危机”第28-30页
    二、“诗学之盛,极于晚清”:绚烂的光宣诗坛及诗论第30-49页
        (一)光宣诗坛主要诗歌流派第32-36页
        (二)光宣诗派代表及其诗论第36-49页
    注释第49-53页
第二章 师法百家,转益多师——光宣诗坛复古潮流及学古理论的差异第53-87页
    一、不主一代:对古典诗歌的全面吸收第53-61页
        (一)唐宋兼采第54-59页
        (二)晋宋融通第59-61页
    二、论“学”与“诗”第61-70页
        (一)“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与“以佛入诗”第61-64页
        (二)“学以致用”与“以学助诗”第64-67页
        (三)“为人”“为己”之学第67-70页
    三、各表一枝:各诗派学古理论间的差异第70-84页
        (一)同光体的宋诗化第70-73页
        (二)中晚唐派的唐诗化第73-76页
        (三)“古今之辨”第76-79页
        (四)“诗不论理,亦非载道”第79-84页
    注释第84-87页
第三章 诗贵用情,以情论诗——光宣诗坛情感论诗学及其时代意义第87-109页
    一、光宣诗坛情感论的深沉第88-95页
        (一)意兴当先与寂者之情第88-90页
        (二)“自发性情,与人无干”第90-91页
        (三)“我诗皆我之歌哭”第91-95页
    二、湖湘诗人“文—情—文”的“治情”模式第95-100页
        (一)“缘情”第95-97页
        (二)“比兴”第97-100页
    三、情感论背后的时代意义第100-107页
        (一)共同的爱国精神第101-104页
        (二)王闿运山水诗的时代基调第104-105页
        (三)捧伶诗的时代号召第105-107页
    注释第107-109页
第四章 镕式经诰,雅俗共赏——光宣诗坛尚雅精神的再现与新变第109-136页
    一、哜咀菁腴:对传统诗学观的自觉回归第109-115页
        (一)雅人深致观第110-111页
        (二)雅正观第111-114页
        (三)诗的美学追求第114-115页
    二、崇尚自然 兼收并蓄第115-118页
        (一)自然说第116页
        (二)清切说第116-118页
    三、不合世俗的“异调”第118-134页
        (一)对传统诗学观的价值颠覆第118-121页
        (二)对宋诗理学精神的公开挑衅第121-128页
        (三)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第128-131页
        (四)对传统诗学观的道德突破第131-134页
    注释第134-136页
第五章 读书明理,期于致用——光宣诗坛的“内圣”“外王”诗学第136-155页
    一、“为己”与“致用”:两种不同诗学观的对峙第137-147页
        (一)西学的传播与晚清经世致用观第137-140页
        (二)诗为己作,不求名达第140-142页
        (三)中学治心,西学治用第142-145页
        (四)“恒”与“变”第145-147页
    二、不偏不倚:中庸的诗学观与政治观第147-154页
        (一)过渡时期的“三家之合”第148-151页
        (二)中庸思想观的现实意义第151-154页
    注释第154-155页
第六章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诗界革命”的诗学精神及其影响第155-183页
    一、政治维新与诗界革命第158-166页
        (一)中西学的渐进与调试第161-163页
        (二)诗歌的“战斗性”第163-166页
    二、“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西学后的回归第166-173页
        (一)光宣“情感论”诗学第167-170页
        (二)“元气”诗论第170-173页
    三、诗学观的“修正主义”:新诗的自觉第173-181页
        (一)言文合一第174-176页
        (二)中西合璧第176-179页
        (三)趣味主义第179-181页
    注释第181-183页
第七章 融贯众妙,出以变化——光宣诗论与民国诗坛第183-194页
    一、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最后的皈依第184-188页
    二、南社的兴起与发展第188-193页
    注释第193-194页
结语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1-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以楚汉战争主要人物为例
下一篇: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