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低副瓣阵列天线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天线阵综合法研究历程与现状 | 第17页 |
1.2.2 馈电网络研究历程与现状 | 第17-19页 |
1.3 内容安排与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阵列天线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 | 第20-38页 |
2.1 直线阵辐射原理 | 第20-23页 |
2.1.1 均匀直线阵 | 第21-23页 |
2.1.2 不等幅等间距边射直线阵 | 第23页 |
2.2 低副瓣阵列天线重要指标 | 第23-26页 |
2.2.1 零点位置 | 第23-24页 |
2.2.2 主瓣宽度 | 第24-25页 |
2.2.3 阵列天线副瓣 | 第25页 |
2.2.4 方向性系数 | 第25-26页 |
2.3 泰勒综合法 | 第26-33页 |
2.3.1 线源的等副瓣理想空间因子 | 第26-29页 |
2.3.2 泰勒方向图 | 第29-30页 |
2.3.3 泰勒天线的电流幅度分布 | 第30-32页 |
2.3.4 泰勒综合法的设计准则 | 第32-33页 |
2.4 matlab程序分析 | 第33-36页 |
2.4.1 泰勒综合法程序分析 | 第33-34页 |
2.4.2 程序正确性验证 | 第34页 |
2.4.3 64 单元阵列分析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脊波导馈电网络理论与设计 | 第38-64页 |
3.1 定向耦合器重要指标 | 第38-40页 |
3.2 波导耦合理论 | 第40-47页 |
3.2.1 小孔耦合理论 | 第40-42页 |
3.2.2 相位叠加 | 第42-43页 |
3.2.3 多孔耦合 | 第43-47页 |
3.3 脊波导理论 | 第47-50页 |
3.3.1 脊波导理论分析 | 第47-48页 |
3.3.2 脊波导的等效电路分析 | 第48-50页 |
3.4 阵列天线馈电方式 | 第50-52页 |
3.4.1 并联馈电 | 第50-51页 |
3.4.2 串联馈电 | 第51页 |
3.4.3 脊波导馈电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51-52页 |
3.5 脊波导定向耦合器的设计 | 第52-59页 |
3.5.1 耦合器的设计 | 第53-55页 |
3.5.2 孔间距对耦合器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3 脊波导T型结设计 | 第56-59页 |
3.5.4 脊波导面转换结构设计 | 第59页 |
3.6 脊波导馈电网络整体结构仿真 | 第59-61页 |
3.7 脊波导-微带线过渡设计 | 第61-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阵列天线设计与分析 | 第64-80页 |
4.1 Wilkinson功分器基本原理 | 第64-70页 |
4.1.1 不等分Wilkinson功分器 | 第65-66页 |
4.1.2 微带功分器的损耗 | 第66页 |
4.1.3 微带功分器单元设计 | 第66-67页 |
4.1.4 多级功分网络设计 | 第67-70页 |
4.2 印刷偶极子天线设计 | 第70-75页 |
4.2.1 电偶极子基本理论 | 第70-73页 |
4.2.2 印刷偶极子天线 | 第73-75页 |
4.3 阵列分析 | 第75-78页 |
4.3.1 各单元激励分布 | 第75-76页 |
4.3.2 阵列方向图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8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