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探伤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双侧同步控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2.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无损检测技术第11-12页
        1.3.2 爬壁机器人第12-13页
        1.3.3 机器人的定位和导航第13-14页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探伤机器人受力与运动分析第16-29页
    2.1 机器人的受力分析第16-22页
        2.1.1 机器人静止或上下移动的受力分析第16-18页
        2.1.2 机器人任意方向移动时的受力分析第18-20页
        2.1.3 机器人磁吸附力分析第20-22页
    2.2 机器人的干涉分析第22-24页
    2.3 机器人的轮子倾角分析第24-26页
    2.4 全向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分析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探伤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优化第29-40页
    3.1 一代磁吸附提升机器人的设计第29-33页
        3.1.1 磁吸附提升机构的设计第29-32页
        3.1.2 磁吸附提升机器人整体设计第32-33页
    3.2 二代磁吸附减震悬架机器人的设计第33-35页
        3.2.1 磁吸附减震悬架的设计第33-34页
        3.2.2 磁吸附减震悬架机器人整体设计第34-35页
    3.3 三代三轴可调磁吸附悬架机器人的设计第35-38页
        3.3.1 三轴可调磁吸附悬架的设计第35-36页
        3.3.2 三轴可调磁吸附悬架机器人整体设计第36-38页
    3.4 探伤机器人的改进优化第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探伤机器人双侧同步方案的实现第40-52页
    4.1 X射线数字平板探伤工作原理第40-42页
        4.1.1 探伤设备的实验和选取第40-41页
        4.1.2 探伤机器人工作方式第41-42页
    4.2 机器人双侧视觉同步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42-45页
        4.2.1 双侧视觉同步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第42-43页
        4.2.2 双侧视觉图像处理和位置计算第43-45页
        4.2.3 双侧视觉同步定位流程和方法第45页
    4.3 机器人双侧激光跟踪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45-49页
        4.3.1 激光跟踪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第45-46页
        4.3.2 激光跟踪同步定位的位置计算第46-49页
        4.3.3 双侧激光跟踪同步流程和方法第49页
    4.4 机器人焊缝识别和循迹第49-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探伤机器人同步控制系统的设计第52-65页
    5.1 探伤机器人双侧同步控制系统的构成第52-57页
        5.1.1 机器人系统的组成第52-55页
        5.1.2 双侧视觉同步系统的组成第55-56页
        5.1.3 激光跟踪定位系统组成第56-57页
        5.1.4 焊缝识别系统硬组成第57页
    5.2 探伤机器人控制电路设计第57-59页
    5.3 探伤机器人双侧同步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第59-64页
        5.3.1 远程计算机软件设计第60-63页
        5.3.2 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第63页
        5.3.3 机器人双侧定位软件设计第63-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探伤机器人运动测试与同步实验第65-78页
    6.1 实验平台设计和搭建第65-66页
    6.2 机器人运动及补偿实验第66-69页
        6.2.1 机器人重力补偿实验第67-68页
        6.2.2 机器人倾角纠偏实验第68页
        6.2.3 机器人焊缝循迹实验第68-69页
    6.3 机器人的双侧同步实验第69-76页
        6.3.1 机器人双侧视觉同步实验第69-73页
        6.3.2 机器人双侧激光跟踪同步实验第73-76页
    6.4 机器人现场测试和实验第76页
    6.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78页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第78页
    7.3 未来工作的展望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研究生阶段项目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年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基于《创业邦》“30岁以下创业者”专栏报道的研究
下一篇:带有批次变化故障的间歇过程高阶迭代学习容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