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社会志愿服务对受资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引言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1 理论背景第8页
        1.1.2 现实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页
    1.4 大学生资助教育策略第10-12页
        1.4.1 大学生资助体系第10-11页
        1.4.2 大学生教育引导方式第11页
        1.4.3 大学生资助教育策略概念第11-12页
    1.5 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1页
    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8页
    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2.3 研究述评第20-21页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和结构维度第21-27页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基础第21页
    3.2 社会责任感相关概念界定第21-24页
        3.2.1 责任感内涵第22页
        3.2.2 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第22-23页
        3.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第23页
        3.2.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第23-24页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维度分类第24-26页
    3.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测量第26-27页
4 问卷编制与数据收集第27-31页
    4.1 行为评价自查量表参考第27页
    4.2 量表设计第27-28页
    4.3 信效度分析第28-29页
        4.3.1 信度检验第28页
        4.3.2 效度检验第28-29页
    4.4 数据收集第29-31页
        4.4.1 被试的构成和样本情况分析第29-30页
        4.4.2 数据的收集第30页
        4.4.3 数据的处理方法第30-31页
5 数据分析第31-49页
    5.1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描述第31-34页
        5.1.1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影响描述第31-32页
        5.1.2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责任心维度影响描述第32页
        5.1.3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家庭责任心维度影响描述第32-33页
        5.1.4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集体责任心维度影响描述第33-34页
        5.1.5 社会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维度影响描述第34页
    5.2 社会志愿服务对受资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差异分析第34-42页
    5.3 社会志愿服务程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影响的相关分析第42-43页
    5.4 社会志愿服务程度对受资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的分析第43-48页
    5.5 结论第48-49页
6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受资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第49-55页
    6.1 国家和政府要积极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纳入教育法规第49-51页
        6.1.1 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融入教育政策第49-50页
        6.1.2 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和规范化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50页
        6.1.3 政府支持、鼓励高校为高校实行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创造良好政治环境第50-51页
    6.2 高校应在资助体系中融入社会志愿服务提高资助育人功能第51-53页
        6.2.1 高校将社会志愿服务纳入评奖评优体系第51页
        6.2.2 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程度作为评选助学金必要条件第51页
        6.2.3 高校要完善校内外勤工助学机制第51-52页
        6.2.4 高校应实行助学贷款与社会志愿服务教育活动一体化操作第52页
        6.2.5 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分制,做公益为毕业“加分”第52-53页
    6.3 发挥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基础作用第53-55页
        6.3.1 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培育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是非观”第53页
        6.3.2 父母要深刻理解高校相关政策第53页
        6.3.3 引导子女正确利用所得各种资助第53-54页
        6.3.4 家长尝试与子女建立“借还贷、做就奖”承诺第54-5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一:大学生典型资助教育策略访谈记录第60-61页
附录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省独立学院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测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