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立法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一、刑事禁止令的主要类型 | 第11-12页 |
二、刑事禁止令的期限 | 第12页 |
第二节 以比较法视角看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现状 | 第12-14页 |
一、刑事禁止令与刑事诉讼法条文中禁止性措施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刑法增设刑事禁止令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4-17页 |
第一节 改革刑事制裁措施的有益探索 | 第14页 |
第二节 实现刑罚个别化理念的发展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更妥善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 第15页 |
第四节 有利于完善管制和缓刑制度 | 第15页 |
第五节 对消除再犯罪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 第15-16页 |
第六节 满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条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刑事禁止令的本质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一、非惩罚性 | 第17页 |
二、附属性 | 第17页 |
三、选择性 | 第17-18页 |
四、强制性 | 第18页 |
五、系统性 | 第18页 |
第二节 刑事禁止令的性质:不同学说 | 第18-26页 |
一、保安处分说 | 第19-21页 |
二、缓刑指示说 | 第21-22页 |
三、资格刑说 | 第22-23页 |
四、强制性的约束措施说 | 第23-24页 |
五、综合处遇说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 | 第26-28页 |
一、刑事禁止令适用的前提条件 | 第26-27页 |
二、刑事禁止令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关于职业禁止适用的相关问题 | 第28-35页 |
一、职业禁止的“职业”范围的认定 | 第28-29页 |
二、职业禁止的适用标准 | 第29-31页 |
三、职业禁止的时间 | 第31-32页 |
四、违反职业禁止的处罚 | 第32-33页 |
五、关于职业禁止的“其他法律、法规”的判断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现存的问题和对策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在颁发中面临的问题 | 第35-36页 |
一、刑事禁止令规定的举措较为笼统 | 第35页 |
二、刑事禁止令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较多困境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在立法上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 | 第36-37页 |
一、明确刑事禁止令的具体内容 | 第36-37页 |
二、对假释犯宣告刑事禁止令制度 | 第37页 |
三、将单位犯罪纳入刑事禁止令范畴 | 第37页 |
四、在刑事禁止令中明确区分对待未成年犯罪人内容 | 第37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在司法中需要完善的内容 | 第37-39页 |
一、建立部门工作衔接机制 | 第37-38页 |
二、司法机关应当谨慎适用 | 第38页 |
三、建立配合刑事禁止令有效实施制度 | 第38页 |
四、构建完善的社区矫正机制 | 第38页 |
五、规范刑事禁止令实施的变更流程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刑事禁止令单独发展为资格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