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非法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概述 | 第8-14页 |
(一)非法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文本分析 | 第8-9页 |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背景与立法沿革 | 第9-11页 |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背景 | 第9-10页 |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沿革 | 第10-11页 |
(三)非法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讨论视角 | 第11-14页 |
二、“非法获取”中“非法”的解释争点及评析 | 第14-18页 |
(一)两高关于“非法”司法解释的适用争点 | 第14-15页 |
(二)“非法”学理解释的理论争点 | 第15-16页 |
1、“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而获取 | 第15页 |
2、“未经权利人同意”而获取 | 第15-16页 |
(三)“非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建议 | 第16-18页 |
三、“非法获取”中“获取”的解释争点及评析 | 第18-21页 |
(一)两高关于“获取”司法解释的优势和进步 | 第18-19页 |
(二)关于“获取”的典型指导案例——杜明兴、杜明龙案 | 第19页 |
(三)“非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建议 | 第19-21页 |
四、“个人信息”的解释争点及评析 | 第21-26页 |
(一)两高关于“个人信息”司法解释的优势和进步 | 第21页 |
(二)关于“个人信息”的典型指导案例——邵保明案 | 第21-22页 |
(三)“个人信息”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建议 | 第22-26页 |
1、“个人信息”的范围界定 | 第22-24页 |
2、“个人信息”的主体界定 | 第24页 |
3、“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 第24-26页 |
五、“情节严重”的解释争点及评析 | 第26-31页 |
(一)“情节严重”属本罪的定罪情节 | 第26页 |
(二)两高关于“情节严重”司法解释的优势和进步 | 第26页 |
(三)关于“情节严重”的典型指导案例——丁亚光案 | 第26-27页 |
(四)“情节严重”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建议 | 第27-31页 |
1、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 | 第28页 |
2、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方式 | 第28-29页 |
3、非法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造成的危害结果 | 第29-31页 |
六、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一)著作 | 第33页 |
(二)期刊 | 第33-36页 |
(三)电子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