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轻罪制度概述 | 第12-21页 |
1.1 国外轻罪制度及启示 | 第12-16页 |
1.1.1 外国轻罪制度概述 | 第12-13页 |
1.1.2 轻罪与重罪分类的重要意义 | 第13-15页 |
1.1.3 国外轻罪制度对我国构建轻罪制度的启示 | 第15-16页 |
1.2 犯罪化与轻罪制度 | 第16-18页 |
1.2.1 犯罪化的理论 | 第16页 |
1.2.2 犯罪化选择的依据 | 第16-17页 |
1.2.3 轻罪制度与犯罪化的比较 | 第17-18页 |
1.3 轻刑化与轻罪制度 | 第18-21页 |
1.3.1 轻刑化的理论 | 第18-19页 |
1.3.2 轻罪制度与轻刑化的比较 | 第19-21页 |
2 我国建立轻罪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7页 |
2.1 有效控制行政权的需要 | 第21-23页 |
2.2 体现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3-24页 |
2.2.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容 | 第23页 |
2.2.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质 | 第23-24页 |
2.3 完善我国违法犯罪制裁体系的需要 | 第24-25页 |
2.4 优化司法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 第25-27页 |
3 我国建立轻罪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消除犯罪圈扩大的消极影响 | 第27-29页 |
3.1.1 犯罪圈扩大的消极影响 | 第27-28页 |
3.1.2 对消极影响的分析 | 第28-29页 |
3.2 轻罪制度与现有刑法理论体系的协调 | 第29-31页 |
3.2.1 轻罪制度与现有刑法理论体系的冲突 | 第29-30页 |
3.2.2 对轻罪制度与现有刑法理论体系冲突的分析 | 第30-31页 |
3.3 轻罪范围的界定问题 | 第31-35页 |
3.3.1 劳教废止的影响与我国违法犯罪行为制裁体系的缺陷 | 第31-33页 |
3.3.2 对轻罪范围界定的分析 | 第33-35页 |
4 轻罪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35-44页 |
4.1 对轻罪范围的初步思考 | 第35-37页 |
4.1.1 轻罪的划分原则 | 第35-36页 |
4.1.2 轻罪具体范围的规定 | 第36-37页 |
4.2 轻罪刑罚的设置 | 第37-39页 |
4.2.1 短期自由刑的适用 | 第37-38页 |
4.2.2 社区矫正的充分利用 | 第38页 |
4.2.3 罚金刑的广泛适用 | 第38-39页 |
4.3 轻罪程序的建构 | 第39-41页 |
4.3.1 简易程序的适用 | 第39-40页 |
4.3.2 刑事和解制度的利用 | 第40-41页 |
4.3.3 暂缓起诉制度的运用 | 第41页 |
4.4 轻罪与前科消灭制度 | 第41-43页 |
4.4.1 前科与前科消灭制度 | 第41-42页 |
4.4.2 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的意义 | 第42页 |
4.4.3 轻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 | 第42-43页 |
4.5 法条内容安排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