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持有型犯罪概述 | 第10-15页 |
1.1 持有的内含与外在表现形式 | 第10-11页 |
1.2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1 观点分歧 | 第11页 |
1.2.2 理论评析 | 第11-12页 |
1.3 持有型犯罪的特征 | 第12-15页 |
1.3.1 对象的特定性 | 第12-13页 |
1.3.2 无实害性 | 第13页 |
1.3.3 罪名适用的最后性 | 第13-15页 |
2 持有的法律属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理论争议 | 第15-16页 |
2.2 理论评析 | 第16-21页 |
2.2.1 不作为说的缺陷 | 第16-17页 |
2.2.2 择一说的缺陷 | 第17-18页 |
2.2.3 第三种行为模式说的缺陷 | 第18-19页 |
2.2.4 状态说或者状态行为说的缺陷 | 第19页 |
2.2.5 持有当属于作为 | 第19-21页 |
3 持有型犯罪的类型 | 第21-24页 |
3.1 单独型犯罪和共同持有型犯罪 | 第21-22页 |
3.2 直接持有型犯罪和间接持有型犯罪 | 第22页 |
3.3 一般主体持有型犯罪和特殊主体持有型犯罪 | 第22-23页 |
3.4 单一持有型犯罪和复合持有型犯罪 | 第23页 |
3.5 有特定目的持有型犯罪和无特定目的的持有型犯罪 | 第23-24页 |
4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 | 第24-33页 |
4.1 立法的依据和意义 | 第24-26页 |
4.1.1 立法依据 | 第24-25页 |
4.1.2 立法意义 | 第25-26页 |
4.2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考察 | 第26-30页 |
4.2.1 外国的立法考察 | 第26-27页 |
4.2.2 中国的立法考察 | 第27-30页 |
4.3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30-33页 |
5 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特征 | 第33-38页 |
5.1 客观方面特征 | 第33-35页 |
5.1.1 危害行为 | 第33-34页 |
5.1.2 危害结果 | 第34-35页 |
5.1.3 因果关系 | 第35页 |
5.2 主观方面特征 | 第35-38页 |
5.2.1 持有型犯罪的主观罪过 | 第35-36页 |
5.2.2 持有型犯罪的认识因素 | 第36-38页 |
6 持有型犯罪引入严格责任之建议 | 第38-44页 |
6.1 严格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 第38-40页 |
6.2 严格责任在英美法中的适用 | 第40页 |
6.3 严格责任引入持有型犯罪的可行性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