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2页 |
1.2.2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道路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基于细观结构的沥青混凝土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植入BOTDA光纤传感器的沥青混凝土离散元模型随机构建方法 | 第18-28页 |
2.1 光纤传感器模型建立 | 第18-19页 |
2.2 基于最小包围盒的多面体集料颗粒生成 | 第19-22页 |
2.2.1 多面壳体的生成 | 第20-21页 |
2.2.2 采用不同粒径的球体填充多面壳体 | 第21-22页 |
2.3 植入光纤的沥青混合料三维离散元模型生成与可视化 | 第22-26页 |
2.3.1 定义级配特征 | 第22-24页 |
2.3.2 集料单元替换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接触粘结模型选择与力学参数获取 | 第28-46页 |
3.1 沥青混合料接触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3.2 离散元试件接触本构模型选取 | 第29-31页 |
3.3 细观参数与宏观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31-35页 |
3.3.1 线性接触刚度模型 | 第32-33页 |
3.3.2 平行粘结模型参数 | 第33-34页 |
3.3.3 Burger's模型细观参数 | 第34-35页 |
3.4 离散元虚拟试件力学参数获取 | 第35-39页 |
3.4.1 集料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35页 |
3.4.2 沥青砂浆粘结参数的确定 | 第35-37页 |
3.4.3 沥青砂浆粘弹性参数确定 | 第37-38页 |
3.4.4 光纤宏观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3.5 模型验证 | 第39-44页 |
3.5.1 光纤力学性能验证 | 第39-42页 |
3.5.2 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验证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光纤与沥青混凝土协同变形分析 | 第46-58页 |
4.1 试验模型设置和计算时间步选择 | 第46-47页 |
4.1.1 物理模型设置 | 第46页 |
4.1.2 计算时步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 光纤与沥青混凝土协同变形特性研究 | 第47-56页 |
4.2.1 BOTDA光纤测量原理 | 第47-48页 |
4.2.2 植入光纤对沥青混凝土形变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3 沥青混凝土梁中光纤变形分析 | 第50-53页 |
4.2.4 小梁局部应变分析 | 第53-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构参数对分布式光纤测量混凝土结果的影响 | 第58-70页 |
5.1 集料特性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58-64页 |
5.1.1 集料级配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5.1.2 集料棱角度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0-62页 |
5.1.3 集料纹理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 沥青砂浆界面粘结强度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空隙大小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1 整体空隙率大小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2 单个空隙的体积大小对光纤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