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玉米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 第8-11页 |
1.1.1 外植体对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 | 第8-9页 |
1.1.2 基因型对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 | 第9-10页 |
1.1.3 培养条件对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4 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的研究 | 第11页 |
1.2 愈伤组织继代及植株再生在遗传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 蛋白质组学 | 第13页 |
1.3.2 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技术 | 第13-15页 |
1.3.2.1 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2-DE) | 第13-14页 |
1.3.2.2 质谱分析(MALDI-MS)技术 | 第14页 |
1.3.2.3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DIGE) | 第14页 |
1.3.2.4 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3.2 培养基 | 第15-1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16-24页 |
3.3.1 田间种植与授粉 | 第16页 |
3.3.2 玉米幼胚的诱导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16-17页 |
3.3.2.1 幼胚的获得 | 第16-17页 |
3.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 第17页 |
3.3.3 玉米愈伤组织蛋白质的提取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7-20页 |
3.3.3.1 蛋白质提取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3.3.3.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18页 |
3.3.3.3 蛋白质样品的裂解与定量 | 第18-20页 |
3.3.4 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 | 第20-24页 |
3.3.4.1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20-21页 |
3.3.4.2 IPG胶条平衡 | 第21-22页 |
2.3.4.3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22-23页 |
3.3.4.4 凝胶固定、染色、洗脱 | 第23-24页 |
3.3.4.5 凝胶图像的扫描与分析 | 第24页 |
3.3.4.6 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与数据库检索 | 第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4.1 基因型对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4.2 长期继代培养对玉米胚性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4.3 长期继代培养对植株再生率的影响 | 第26-28页 |
4.4 长期继代下玉米愈伤组织差异蛋白分析 | 第28-46页 |
4.4.1 蛋白纯化及双向电泳技术的优化 | 第28-29页 |
4.4.2 长期继代下玉米愈伤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分析 | 第29-34页 |
4.4.3 长期继代下玉米愈伤组织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与生物学功能分类 | 第34-46页 |
4.4.3.1 长期继代下齐319愈伤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34-36页 |
4.4.3.2 长期继代下昌 7-2×HiIIA愈伤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36-39页 |
4.4.3.3 长期继代下 87-1×郑22愈伤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39-41页 |
4.4.3.4 长期继代下HiIIA×HiIIB愈伤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41-43页 |
4.4.3.5 长期继代下HiIIB愈伤组织的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43-4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5.1 长期继代培养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6页 |
5.2 长期继代下不同玉米基因型愈伤组织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第46-51页 |
5.2.1 胁迫/应激相关蛋白 | 第47-48页 |
5.2.2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 | 第48-49页 |
5.2.3 蛋白代谢相关蛋白 | 第49页 |
5.2.4 能量运输与信号转导相关蛋白 | 第49-50页 |
5.2.5 其他相关蛋白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