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倒伏类型和危害 | 第8-9页 |
1.3 茎秆形态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 第9页 |
1.4 茎秆理化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 第9-10页 |
1.5 茎秆力学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6 茎秆解剖学特性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 第11页 |
1.7 茎秆倒伏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1.8 倒伏的防治措施 | 第12-14页 |
2 引言 | 第14-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3.1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16页 |
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8页 |
3.2.1 节间长度、壁厚、外径、含水量 | 第16页 |
3.2.2 茎秆抗折力及倒伏指数 | 第16页 |
3.2.3 茎秆生理指标 | 第16-17页 |
3.2.3.1 茎秆总糖含量 | 第17页 |
3.2.3.2 茎秆钾、氮含量 | 第17页 |
3.2.4 茎秆力学特性的测定 | 第17-18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37页 |
4.1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形态特性分析 | 第19-22页 |
4.1.1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重心和节间长度 | 第19页 |
4.1.2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第2节间壁厚 | 第19-20页 |
4.1.3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2节间外径 | 第20-21页 |
4.1.4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2节间含水率 | 第21-22页 |
4.2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几种内含物变化及差异 | 第22-27页 |
4.2.1 不同株高域及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总糖含量变化 | 第22-23页 |
4.2.2 不同株高域及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全钾含量变化 | 第23-24页 |
4.2.3 不同株高域及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全氮含量变化 | 第24-25页 |
4.2.4 不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C、N、K动态关系分析 | 第25-27页 |
4.3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力学特性分析 | 第27-31页 |
4.3.1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第2节间惯性矩 | 第27-28页 |
4.3.2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第2节间弯曲强度 | 第28-29页 |
4.3.3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第2节间弹性模量 | 第29-30页 |
4.3.4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基部第2节间抗弯刚度 | 第30-31页 |
4.4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抗折力及其相关性状的分析 | 第31-35页 |
4.4.1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品种茎秆抗折力 | 第31-32页 |
4.4.2 各时期茎秆抗折力与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4.4.3 各时期茎秆抗折力与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34-35页 |
4.5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分析 | 第35-3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7-41页 |
5.1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生育后期茎秆形态特性差异 | 第37页 |
5.2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理化成分的动态差异 | 第37-38页 |
5.3 不同株高域抗倒性小麦品种生育后期茎秆力学特性差异 | 第38-39页 |
5.4 高抗折力茎秆选择方法的研究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ABSTRACT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