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身份认证技术 | 第15-22页 |
2.1 概述 | 第15-16页 |
2.2 实现方式 | 第16-17页 |
2.3 基本分类 | 第17-21页 |
2.3.1 静态身份认证 | 第18-19页 |
2.3.2 动态身份认证 | 第19-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动态身份认证 | 第22-36页 |
3.1 身份认证技术的安全级别 | 第22-23页 |
3.2 静态身份认证机制的缺陷 | 第23-25页 |
3.3 动态身份认证机制 | 第25-28页 |
3.3.1 动态身份认证的实现机制 | 第25-26页 |
3.3.2 采用时间同步机制的原因 | 第26-28页 |
3.4 动态身份认证方案 | 第28-34页 |
3.4.1 口令机制及其安全性 | 第28-30页 |
3.4.2 现有动态口令认证方案论述 | 第30-34页 |
3.5 理论研究在本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动态口令生成机制 | 第36-51页 |
4.1 现代密码学 | 第36-42页 |
4.1.1 密码体制分类 | 第36-39页 |
4.1.2 DES 算法 | 第39-40页 |
4.1.3 RSA 算法 | 第40-41页 |
4.1.4 现代密码学的发展 | 第41-42页 |
4.2 单向散列函数 | 第42-49页 |
4.2.1 单向散列函数及加密应用 | 第42-44页 |
4.2.2 MD5 算法 | 第44-48页 |
4.2.3 MD5 算法的安全性 | 第48-49页 |
4.2.4 MD5 算法安全性的加强 | 第49页 |
4.3 MD5 的应用与改进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身份认证机制 | 第51-69页 |
5.1 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身份认证机制的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5.2 基于时间同步的动态身份认证系统的潜在隐患 | 第52-55页 |
5.2.1 穷举攻击算法 | 第53-54页 |
5.2.2 碰撞攻击 | 第54-55页 |
5.3 认证算法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5.4 改进编码机制算法ICM | 第56-59页 |
5.4.1 算法思路 | 第56-58页 |
5.4.2 算法描述 | 第58-59页 |
5.4.3 性能分析 | 第59页 |
5.5 二次认证机制DCA | 第59-62页 |
5.5.1 机制思路 | 第59-60页 |
5.5.2 原理描述 | 第60页 |
5.5.3 安全性分析 | 第60-61页 |
5.5.4 二次认证机制的扩展 | 第61-62页 |
5.6 二次认证机制的改进IDCA | 第62-66页 |
5.6.1 改进思路 | 第62-64页 |
5.6.2 算法描述 | 第64-65页 |
5.6.3 安全性分析 | 第65-66页 |
5.7 ICM 与IDCA 的结合 | 第66-6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动态二次认证改进机制的实现 | 第69-81页 |
6.1 二次认证机制DCA | 第69-71页 |
6.1.1 实现说明 | 第70页 |
6.1.2 主要实现程序段 | 第70页 |
6.1.3 程序分析 | 第70-71页 |
6.2 二次认证机制的改进IDCA | 第71-75页 |
6.2.1 实现说明 | 第71-72页 |
6.2.2 主要实现程序段 | 第72-74页 |
6.2.3 程序分析 | 第74-75页 |
6.3 改进编码机制算法ICM | 第75-77页 |
6.3.1 实现说明 | 第75-76页 |
6.3.2 主要实现程序 | 第76-77页 |
6.3.3 程序分析 | 第77页 |
6.4 实现模型及性能论述 | 第77-79页 |
6.4.1 实现模型 | 第77-78页 |
6.4.2 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6.5 应用前景 | 第79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79-8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本文工作回顾 | 第81页 |
7.2 成果及意义 | 第81-82页 |
7.3 进一步工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