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2页
    1.2 连续倒塌的定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6-18页
第二章 连续倒塌分析的基本原则第18-29页
    2.1 偶然荷载第18-20页
    2.2 改变传力路径法第20-21页
    2.3 APM 法的撤柱原则第21-22页
    2.4 连续倒塌中的荷载组合第22-23页
    2.5 失效及破坏准则第23-28页
    2.6 本文的判定标准第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集中塑性模型的连续倒塌简化分析方法第29-53页
    3.1 基本理论第29-31页
        3.1.1 杆件大变形第29页
        3.1.2 集中塑性模型第29-31页
        3.1.3 梁柱单元第31页
    3.2 连续倒塌分析原理第31-33页
    3.3 非线性方程求解第33-34页
    3.4 计算模型的验证第34-38页
    3.5 平面钢框架倒塌分析第38-49页
        3.5.1 线弹性倒塌分析第39-41页
        3.5.2 非线性倒塌分析第41-49页
    3.6 两种方法的对比第49-52页
        3.6.1 弯曲内力的变化第49-50页
        3.6.2 变形比较第50-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基于Pushdown 法的连续倒塌受力机理分析第53-73页
    4.1 Pushdown 分析方法第53-54页
    4.2 模型的建立第54-57页
    4.3 模型简介第57-59页
    4.4 破坏工况第59-60页
    4.5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60-63页
    4.6 弯矩内力分析第63-66页
    4.7 连续倒塌中的破坏顺序分析第66-72页
    4.8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分析第73-121页
    5.1 连续倒塌动力分析方法第73-75页
    5.2 非线性动力方程的求解第75-77页
    5.3 连续倒塌振动过程中参振振型的分析及阻尼的确定第77-87页
        5.3.1 振型参与分析第77-86页
        5.3.2 阻尼矩阵的确定原则第86-87页
    5.4 弹性与非弹性分析的对比第87-89页
    5.5 影响动力效应的因素分析第89-106页
        5.5.1 失效时间的影响分析第90-93页
        5.5.2 材料特性的影响分析第93-99页
        5.5.3 跨度变化的影响分析第99-106页
    5.6 动力效应的作用区域分析第106-116页
        5.6.1 对柱轴力的影响区域分析第107-110页
        5.6.2 对梁端弯矩的影响区域分析第110-113页
        5.6.3 对梁内轴力的影响区域分析第113-116页
    5.7 与不考虑动力效应的静力分析对比第116-119页
    5.8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评估第121-144页
    6.1 撤除单根柱工况的倒塌评估第122-132页
        6.1.1 撤除底层第四轴柱第122-126页
        6.1.2 分别撤除底层第五轴及第六轴柱第126-128页
        6.1.3 撤除底层第七轴柱第128-132页
    6.2 撤除两根柱工况的倒塌评估第132-142页
        6.2.1 同时撤除底层第四轴及第五轴柱第132-137页
        6.2.2 同时撤除底层第五轴及第六轴柱第137-139页
        6.2.3 同时撤除底层第六轴及第七轴柱第139-142页
    6.3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4-146页
    7.1 结论第144-145页
    7.2 展望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1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岸流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基于生物学理论的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