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萌动与复苏:台湾青春片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15-21页 |
第一节 台湾青春片的萌芽与发展 | 第15-18页 |
一、台湾青春片的萌芽:“三厅”电影的风靡 | 第16-17页 |
二、台湾青春片的发展:“新电影”的催动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觉醒 | 第18-21页 |
一、商业价值的井喷 | 第18-19页 |
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孤寂与认同:青少年小团体生成的社会文化动因 | 第21-34页 |
第一节 传统家庭模式的转型 | 第21-25页 |
一、扩展家庭与核心家庭 | 第22-24页 |
二、单亲家庭现象的凸显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青春片的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消费诉求 | 第25-29页 |
一、叛逆、纯真与彷徨:青春片的共同主题 | 第26-27页 |
二、权力、认同与团结:青春个体对别样团体生活的渴望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下人际交流的禁锢与隔膜 | 第29-34页 |
一、社会结构对叛逆主体的制约 | 第30-31页 |
二、群体成员间特殊话语体系的认同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异质与主流:台湾青春片青少年小团体形象的类型 | 第34-51页 |
第一节 罪恶朋党:成长的悸动与残酷的狂欢 | 第34-39页 |
一、生活与心灵的边缘族群 | 第35-37页 |
二、冲动与张扬的反英雄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暧昧密友:懵懂的情愫与纯真的爱恋 | 第39-47页 |
一、青涩的“酷儿” | 第40-45页 |
二、纯爱的密友 | 第45-47页 |
第三节 理想伙伴:圆梦的拼搏与竭力的扶持 | 第47-51页 |
一、纯真梦想的舞伴 | 第47-49页 |
二、无忧无虑的死党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夸张与污名:青少年小团体形象的构建策略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另类的情节:边缘事件的普遍呈现 | 第51-54页 |
一、看与被看:被重构的青少年 | 第51-53页 |
二、奇观与欲望:市场逻辑的运营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标签化性格:叛逆乖张的对抗诉求 | 第54-56页 |
一、成长矛盾的突显 | 第54-55页 |
二、“他者”的规训 | 第55-56页 |
第三节 集体氛围的情怀渲染:团体认同对个体的凌驾 | 第56-60页 |
一、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 | 第57-58页 |
二、个体身份与集体记忆的重叠 | 第58-60页 |
第五章:回归与凸显:青少年小团体形象构建的对策与启示 | 第60-65页 |
第一节 由极端到客观:还原真实青少年小团体形象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由纠结到确立:强化青少年小团体形象的性别认同 | 第61-63页 |
第三节 由模仿到原创:对大陆青春片小团体形象构建的反思..56结语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