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脉络 | 第18-38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诞生前电影的历史铺垫 | 第19-26页 |
一、1949年前:商业电影潮流与历史环境的双重刺激 | 第19-22页 |
二、“十七年时期”:政治教育与艺术追求的博弈 | 第22-26页 |
三、文革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停滞 | 第26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诞生与发展 | 第26-33页 |
一、复苏时期的诞生:题材优势与民族特点的遮蔽 | 第27-28页 |
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宣教色彩与艺术气息的并存 | 第28-31页 |
三、20世纪90年代的成熟:大众审美与历史题材的并构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繁盛与多样化 | 第33-38页 |
一、生产力与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 第34-35页 |
二、艺术风格与审美表现的多样化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言说 | 第38-54页 |
第一节 主流文化:国家意志的隐匿询唤 | 第38-44页 |
一、国族认同的意象营造 | 第39-42页 |
二、国家意志的时效勾连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大众文化:大写的娱乐欲望 | 第44-49页 |
一、对他者的娱乐建构 | 第44-47页 |
二、对他者的猎奇观赏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主体性的觉醒 | 第49-54页 |
一、从被动的他者到主动的作者 | 第50-51页 |
二、从描绘风情到书写情怀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文本书写 | 第54-79页 |
第一节 和谐向善的主题诠释 | 第54-59页 |
一、民族团结的和谐基调 | 第54-56页 |
二、传统美德的影像表达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多维立体的形象建构 | 第59-66页 |
一、女性形象的立体塑造 | 第60-63页 |
二、英雄神话的多维呈现 | 第63-65页 |
三、反面人物的全面审视 | 第65-66页 |
第三节 精妙绝伦的叙事技巧 | 第66-72页 |
一、民族故事的传奇书写 | 第67-70页 |
二、民族个性的诗意阐释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意蕴独特的民俗符码 | 第72-79页 |
一、地域空间与独特民俗 | 第73-75页 |
二、民俗背后的符号寓意 | 第75-79页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 第79-89页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问题 | 第79-84页 |
一、政策制约 | 第80-81页 |
二、商业诱惑 | 第81-83页 |
三、创新难题 | 第83-84页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对策 | 第84-89页 |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 第84-86页 |
二、坚持创新原则,提升审美空间 | 第86-87页 |
三、尊重民族文化,创造商业价值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