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第14-16页 |
1.3 光纤激光器与固体激光器的优缺点比较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基于不同色散的锁模脉冲及其特性 | 第21-39页 |
2.1 锁模概念简介 | 第21-23页 |
2.2 光纤激光器实现锁模的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2.2.1 主动锁模 | 第23-24页 |
2.2.2 被动锁模 | 第24页 |
2.3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中基于不同色散的锁模脉冲及其特性 | 第24-37页 |
2.3.1 传统孤子 | 第25-29页 |
2.3.2 展宽脉冲 | 第29-30页 |
2.3.3 自相似脉冲 | 第30-33页 |
2.3.4 耗散孤子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负色散光纤激光器中耗散孤子谐振研究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机理 | 第39-41页 |
3.3 耗散孤子谐振理论 | 第41-45页 |
3.4 正色散谐振腔中耗散孤子谐振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5-47页 |
3.5 负色散谐振腔中耗散孤子谐振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7-52页 |
3.5.1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3.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8-51页 |
3.5.3 实验意义和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碳纳米管材料的全光纤锁模激光器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碳纳米管的可饱和吸收特性 | 第54-57页 |
4.3 碳纳米管可饱和吸收体器件的制作及性能测试 | 第57-60页 |
4.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4.1 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4.5 理论模拟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基于倐逝波技术的锁模方法研究 | 第67-81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光纤中的倐逝场 | 第68-69页 |
5.3 基于Microfiber-based Bi_2Te_3 SA的锁模脉冲激光器 | 第69-75页 |
5.3.1 基于Microfiber-based Bi_2Te_3 SA的制作和特性测量 | 第70-72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72-73页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5.4 基于DF-based MoS_2 SA的锁模脉冲激光器 | 第75-80页 |
5.4.1 基于DF MoS_2 SA器件的制作和特性测量 | 第76-77页 |
5.4.2 实验设计 | 第77-78页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基于云母为衬底的新型可饱和吸收体器件的制作及其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 | 第81-93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云母材料的特性及应用介绍 | 第81-85页 |
6.3 基于云母为衬底的新型可饱和吸收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 第85-89页 |
6.3.1 氟晶云母片衬底的制备 | 第86-87页 |
6.3.2 氟晶云母片上生长可饱和吸收体材料的过程 | 第87-89页 |
6.3.3 固定附着有可饱和吸收体材料的氟晶云母片的过程 | 第89页 |
6.4 基于云母为衬底的新型可饱和吸收体器件的全光纤锁模实验 | 第89-91页 |
6.4.1 实验设计 | 第89-90页 |
6.4.2 实验结果 | 第90-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3-97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意义 | 第93-95页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5页 |
附录A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