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民国乞丐
| 内容提要 | 第3-5页 |
| 前言 | 第5-6页 |
| 一、 民国时期存在大量乞丐的原因 | 第6-12页 |
| (一) 农民生活状况恶化,农村经济凋敝破产 | 第6-8页 |
| (二) 频繁的天灾、匪祸与战争 | 第8-9页 |
| (三) 北洋军阀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 | 第9-10页 |
| (四) 文化及其他原因 | 第10-12页 |
| 二、 乞丐组织 | 第12-19页 |
| (一) 穷家行 | 第12-13页 |
| (二) 东北的大筐、二柜 | 第13-14页 |
| (三) 包头的“梁山” | 第14-15页 |
| (四) 花子房和乞丐处 | 第15-16页 |
| (五) 丐帮 | 第16-19页 |
| 三、 乞丐的生活及生存方式 | 第19-27页 |
| (一) 乞丐的生活 | 第19-20页 |
| (二) 乞丐的生存方式 | 第20-27页 |
| 四、 救济乞丐的措施 | 第27-32页 |
| (一)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此项事宜 | 第27-28页 |
| (二) 设乞丐收容所、游民习艺所、救济院等 | 第28-30页 |
| (三) 其他一些救济乞丐的措施 | 第30-32页 |
| 五、 乞丐对社会的影响 | 第32-36页 |
| (一) 乞丐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二) 乞丐变化无常的特性 | 第33-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注释 | 第37-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中文摘要 | 第43-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