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除草剂(杀草剂)论文

除草剂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残留毒性及其控制

目录第7-13页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第一章 综述第18-40页
    1 土壤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第18-27页
        1.1 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效性的定义第18页
        1.2 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18-22页
            1.2.1 化合物、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互作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第19-21页
                1.2.1.1 吸附第19-20页
                1.2.1.2 解吸第20-21页
                1.2.1.3 老化(Aging)第21页
            1.2.2 有机体第21-22页
        1.3 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效性的评价及应用第22-27页
            1.3.1 生物学方法评价生物有效性第22-24页
            1.3.2 化学提取方法评价生物有效性第24页
            1.3.3 根据K_p值估测生物有效性第24-27页
                1.3.3.1 污染物孔隙水浓度测定方法第25-27页
    2 复合毒性第27-35页
        2.1 相关概念第27-28页
        2.2 复合污染作用类型第28-29页
            2.2.1 拮抗作用第28页
            2.2.2 独立作用第28页
            2.2.3 加和作用第28-29页
            2.2.4 协同作用第29页
        2.3 土壤中化合物复合类型第29-31页
            2.3.1 农药与有机污染物复合第29-30页
            2.3.2 农药与重金属复合第30页
            2.3.3 农药与病原菌复合第30页
            2.3.4 其他第30-31页
        2.4 土壤化合物的复合对其有效性的影响第31-32页
            2.4.1 对土壤吸附作用的影响第31页
            2.4.2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第31-32页
        2.5 复合毒性的表征方法第32-35页
            2.5.1 毒性单位法(TU)第32-33页
            2.5.2 加和指数法(AI)第33页
            2.5.3 混合毒性指数法(MTI)第33-34页
            2.5.4 半致死剂量指数(ILD50)第34-35页
            2.5.5 混合物结构-活性定量相关模型(M-QSAR)第35页
    3 生物炭对土壤污染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在土壤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第35-38页
        3.1 生物炭定义第35-36页
        3.2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第36-38页
            3.2.1 基本成分第36页
            3.2.2 比表面积第36页
            3.2.3 CEC第36-37页
            3.2.4 pH第37页
            3.2.5 其他第37-38页
        3.3 生物炭在土壤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第38页
    4 本研究的提出及意义第38-40页
第二章 氟噻草胺及咪唑喹啉酸的吸附第40-63页
    2.1 引言第40-4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1-46页
        2.2.1 药品及试剂第41页
        2.2.2 仪器第41-42页
        2.2.3 供试土壤及生物炭第42-43页
        2.2.4 试验方法第43-45页
            2.2.4.1 吸附试验第43页
            2.2.4.2 解吸附试验第43-44页
            2.2.4.3 检测条件第44页
            2.2.4.4 结果计算第44-45页
        2.2.5 统计分析第45-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62页
        2.3.1 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的HPLC分析第46-49页
        2.3.2 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的吸附、解吸第49-53页
            2.3.2.1 氟噻草胺的吸附解吸第49-51页
            2.3.2.2 咪唑喹啉酸的吸附解吸第51-53页
        2.3.3 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的竞争吸附与解吸第53-56页
        2.3.4 生物炭对氟噻草胺的吸附解吸第56-58页
        2.3.5 生物炭对土壤中氟噻草胺吸附解吸的影响第58-62页
    2.4 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咪唑喹啉酸与氟噻草胺的植物毒性及评价第63-80页
    3.1 引言第63-6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3.2.1 供试作物及除草剂第64页
        3.2.2 供试土壤第64页
        3.2.3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64页
        3.2.4 试验方法第64-66页
            3.2.4.1 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对高粱的毒性第64-65页
            3.2.4.2 土壤中CaCl_2溶液可提取态氟噻草胺及咪唑喹啉酸第65页
            3.2.4.3 土壤中H_2O可提取态氟噻草胺及咪唑喹啉酸第65页
            3.2.4.4 土壤中氟噻草胺及咪唑喹啉酸的孔隙水提取第65-66页
            3.2.4.5 检测第66页
        3.2.5 统计分析第66-6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7-79页
        3.3.1 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在CaCl_2提取液、水提取液及原位孔隙水中的浓度第67-70页
        3.3.2 不同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对高粱的毒性第70-76页
        3.3.3 土壤性质对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高粱毒性的影响第76-78页
        3.3.4 暴露水平浓度对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高粱毒性的评价第78-79页
    3.4 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孔隙水浓度对氟噻草胺及咪唑喹啉酸复合毒性的评估第80-92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4.2.1 供试作物及除草剂第81页
        4.2.3 供试土壤第81页
        4.2.4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81页
        4.2.5 试验方法第81-83页
            4.2.5.1 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对高粱的毒性第81-82页
            4.2.5.2 营养液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对高粱的毒性第82-83页
            4.2.5.3 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孔隙水提取第83页
            4.2.5.4 检测第83页
        4.2.6 数据分析第83-8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4-91页
        4.3.1 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孔隙水浓度第84-85页
        4.3.2 土壤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单独毒性及复合毒性第85-87页
        4.3.3 土壤孔隙水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单独毒性及复合毒性第87-88页
        4.3.4 营养液中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单独毒性及复合毒性第88-91页
    4.4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生物炭对氟噻草胺残留毒性的控制第92-102页
    5.1 引言第92-9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5.2.1 主要材料、试剂及仪器第93页
        5.2.2 试验方法第93-95页
            5.2.2.1 土壤中氟噻草胺的消解第93页
            5.2.2.2 土壤中氟噻草胺提取第93页
            5.2.2.3 土壤孔隙水的分离第93-94页
            5.2.2.4 氟噻草胺的HPLC检测第94页
            5.2.2.5 添加生物炭土壤中氟噻草胺的毒性第94-9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5-101页
        5.3.1 添加回收率第95页
        5.3.2 土壤及土壤孔隙水中氟噻草胺浓度的变化第95-97页
        5.3.3 生物炭对氟噻草胺高粱毒性的影响第97-101页
    5.4 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02-104页
    6.1 结论第102-103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03页
    6.3 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褐飞虱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
下一篇:Cf介导的ETI和针对稻白叶枯病菌的非寄主抗性的分子调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