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53页 |
1.1 昆虫翅型分化研究 | 第21-29页 |
1.1.1 翅型分化的差异 | 第23-24页 |
1.1.2 外界环境条件 | 第24页 |
1.1.3 种群密度 | 第24-25页 |
1.1.4 寄主营养 | 第25页 |
1.1.5 其它生物因素 | 第25-26页 |
1.1.6 遗传因素 | 第26页 |
1.1.7 内分泌机制 | 第26-27页 |
1.1.8 分子机制研究 | 第27-29页 |
1.2 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在昆虫中的研究 | 第29-38页 |
1.2.1 经典胰岛素信号通路 | 第30-33页 |
1.2.2 代谢 | 第33-34页 |
1.2.3 寿命 | 第34页 |
1.2.4 生长发育 | 第34-35页 |
1.2.5 激素调控 | 第35-36页 |
1.2.6 生殖 | 第36页 |
1.2.7 多型现象 | 第36-37页 |
1.2.8 行为 | 第37-38页 |
1.3 翅发育模式及基因网络研究 | 第38-46页 |
1.3.1 昆虫翅的基本发育模式和过程 | 第38-39页 |
1.3.2 翅发育过程中两个重要组织中心的建立 | 第39-41页 |
1.3.3 背板区和翅区的分化 | 第41-42页 |
1.3.4 翅叶区的发育 | 第42-44页 |
1.3.5 其它昆虫中翅发育基因网络研究 | 第44-46页 |
1.4 昆虫迁飞调控与褐飞虱迁飞研究 | 第46-53页 |
1.4.1 太阳罗盘定向机制 | 第47-48页 |
1.4.2 生物钟的时间补偿机制 | 第48-50页 |
1.4.3 地磁感应定向 | 第50-51页 |
1.4.4 褐飞虱迁飞机制的研究 | 第51-53页 |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仪器、试剂及方法 | 第53-71页 |
2.1 常用仪器 | 第53-54页 |
2.2 常用试剂配制 | 第54-57页 |
2.3 试虫饲养和常用实验方法 | 第57-65页 |
2.3.1 飞虱饲养 | 第57-58页 |
2.3.2 DNA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58页 |
2.3.3 CaCl_2法感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58页 |
2.3.4 T载体连接 | 第58-59页 |
2.3.5 热激法转化 | 第59页 |
2.3.6 质粒抽提 | 第59-60页 |
2.3.7 基因组DNA抽提 | 第60页 |
2.3.8 Trizol法抽提样品总RNA | 第60-61页 |
2.3.9 总RNA反转录 | 第61页 |
2.3.10 荧光定量PCR | 第61-62页 |
2.3.11 BCA蛋白浓度测定 | 第62页 |
2.3.12 免疫印迹分析 | 第62-63页 |
2.3.13 冰冻切片和全体免疫组化 | 第63-65页 |
2.4 飞虱RNA干扰显微注射技术 | 第65-71页 |
2.4.1 双链RNA(dsRNA)合成 | 第65-66页 |
2.4.2 琼脂糖胶台制作 | 第66-67页 |
2.4.3 注射后用于饲养飞虱的水稻罐制作 | 第67-68页 |
2.4.4 飞虱显微注射 | 第68-70页 |
2.4.5 注射后飞虱的饲养 | 第70页 |
2.4.6 RNAi验证 | 第70-71页 |
第三章 褐飞虱基因组及翅型分化相关基因分析 | 第71-113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72-76页 |
3.2.1 褐飞虱品系纯化及DNA抽提 | 第72页 |
3.2.2 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和拼接 | 第72-73页 |
3.2.3 数据过滤和错误校正 | 第73页 |
3.2.4 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评估 | 第73页 |
3.2.5 Fosmid文库构建、测序以及拼接 | 第73-74页 |
3.2.6 基因组拼接 | 第74页 |
3.2.7 测序深度分布 | 第74页 |
3.2.8 用序列表达标签(EST)评估基因区域的覆盖度 | 第74页 |
3.2.9 基因注释 | 第74-75页 |
3.2.10 预测基因和转录组序列比对以及RT-PCR验证 | 第75页 |
3.2.11 直系同源基因预测 | 第75页 |
3.2.12 系统发育树构建和分化时间预测 | 第75-76页 |
3.2.13 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 | 第7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6-109页 |
3.3.1 褐飞虱基因组拼接及分析 | 第76-82页 |
3.3.1.1 褐飞虱基因组拼接 | 第76-79页 |
3.3.1.2 基因注释 | 第79-81页 |
3.3.1.3 同源基因和系统发生关系 | 第81-82页 |
3.3.2 基因组中翅型分化相关基因分析 | 第82-106页 |
3.3.2.1 营养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 | 第82-86页 |
3.3.2.2 保幼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 第86-89页 |
3.3.2.3 翅型发育基因网络分析 | 第89-92页 |
3.3.2.4 褐飞虱迁飞相关基因分析 | 第92-101页 |
3.3.2.5 生物钟相关基因分析 | 第101-106页 |
3.3.3 褐飞虱长短翅成虫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 第106-109页 |
3.4 讨论 | 第109-111页 |
3.5 结论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褐飞虱转录组分析及长短翅型表达谱比较 | 第113-129页 |
4.1 引言 | 第113-11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6页 |
4.2.1 样品材料 | 第114页 |
4.2.2 cDNA测序文库构建和illumina转录组测序 | 第114页 |
4.2.3 数字化表达谱文库制备和测序 | 第114-115页 |
4.2.4 数字化表达谱序列标签分析和比对 | 第115页 |
4.2.5 数字化表达谱文库评估和分析 | 第115-116页 |
4.2.6 荧光定量PCR | 第11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6页 |
4.3.1 Illunima测序和拼接 | 第116-117页 |
4.3.2 序列注释 | 第117-118页 |
4.3.3 GO和KO注释 | 第118-119页 |
4.3.4 数字化表达谱测序评价及分析 | 第119-121页 |
4.3.5 短翅型雌虫和长翅型雌虫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121-125页 |
4.3.6 基因组中预测的翅型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25页 |
4.3.7 基因表达分析和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25-126页 |
4.4 讨论 | 第126-128页 |
4.5 结论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胰岛素信号通路在稻飞虱翅型分化中的作用 | 第129-173页 |
5.1 引言 | 第129-130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30-140页 |
5.2.1 飞虱品系 | 第130页 |
5.2.2 飞虱长短翅表型确定 | 第130页 |
5.2.3 双链RNA合成 | 第130页 |
5.2.4 显微注射dsRNA | 第130页 |
5.2.5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130-135页 |
5.2.6 褐飞虱前翅面积和后足胫节长度测量 | 第135页 |
5.2.7 褐飞虱全虫葡萄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测定 | 第135-137页 |
5.2.8 褐飞虱翅芽中NlAkt磷酸化检测 | 第137页 |
5.2.9 免疫共沉淀分析 | 第137-139页 |
5.2.10 NlILP3和NlFOXO的免疫组化分析 | 第139页 |
5.2.11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 | 第139页 |
5.2.12 图片采集和处理 | 第139页 |
5.2.13 统计方法 | 第139-14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40-167页 |
5.3.1 胰岛素受体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 | 第140-143页 |
5.3.2 胰岛素受体基因在褐飞虱不同组织中的定量分析 | 第143-146页 |
5.3.3 胰岛素信号通路各成员对翅型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5.3.4 胰岛素受体对褐飞虱器官大小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49-152页 |
5.3.5 NlInR2和NlInR1下游的信号活性 | 第152-154页 |
5.3.6 胰岛素受体间的关系 | 第154-155页 |
5.3.7 NlFoxo对翅型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 | 第155-159页 |
5.3.8 类胰岛素多肽对褐飞虱翅型的影响及组织定位 | 第159-161页 |
5.3.9 胰岛素受体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翅型的影响 | 第161-164页 |
5.3.10 TOR信号通路对褐飞虱卵巢发育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5.3.11 TOR信号通路影响了激素合成 | 第166-167页 |
5.4 讨论 | 第167-170页 |
5.5 总结 | 第170-173页 |
第六章 褐飞虱长短翅型飞行肌组成差异研究 | 第173-201页 |
6.1 引言 | 第173-174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74-178页 |
6.2.1 肌肉蛋白提取和溶液内酶解 | 第174-175页 |
6.2.2 蛋白质谱 | 第175页 |
6.2.3 蛋白质谱数据分析 | 第175-176页 |
6.2.4 系统进化树和基因结构域分析 | 第176页 |
6.2.5 反转录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176页 |
6.2.6 dsRNA合成 | 第176-177页 |
6.2.7 组织切片透射电镜 | 第177页 |
6.2.8 免疫印迹分析 | 第177页 |
6.2.9 免疫组化分析 | 第177-17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78-197页 |
6.3.1 长短翅型褐飞虱飞行肌肉组成差异 | 第178-179页 |
6.3.2 褐飞虱两种肌肉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179页 |
6.3.3 蛋白质组注释分析 | 第179-184页 |
6.3.4 间接飞行肌特异表达基因Flightin同源鉴定及系统发生分析 | 第184-186页 |
6.3.5 模体(motif)预测 | 第186-188页 |
6.3.6 Flightin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第188-193页 |
6.3.7 Flightin基因干扰对间接飞行肌肌肉结构的影响 | 第193-195页 |
6.3.8 节肢动物中flightin基因的表达与定位 | 第195-197页 |
6.4 讨论 | 第197-199页 |
6.5 结论 | 第199-20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201-205页 |
7.1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201-203页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2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7-231页 |
致谢 | 第231-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