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免疫学论文

Cf介导的ETI和针对稻白叶枯病菌的非寄主抗性的分子调控机理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研究背景第18-43页
    1.1 植物免疫系统第18-27页
        1.1.1 PMAP诱发的植物免疫第19-21页
        1.1.2 效应子诱发的植物免疫第21-23页
        1.1.3 番茄Cf-4与Avr4及Cf-9与Avr9互作第23-27页
    1.2 植物非寄主抗性研究进展第27-35页
        1.2.1 植物非寄主抗性类型第27-29页
        1.2.2 植物非寄主抗性机理第29-34页
        1.2.3 植物非寄主抗性和植物寄主抗性的协同调控第34-35页
        1.2.4 植物非寄主抗性的应用第35页
    1.3 农杆菌与植物互作研究进展第35-38页
        1.3.1 农杆菌及其发现第35-36页
        1.3.2 根癌农杆菌的侵染过程第36页
        1.3.3 农杆菌与植物互作研究进展第36-37页
        1.3.4 农杆菌对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影响第37-38页
    1.4 DNA甲基化及其对植物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第38-41页
        1.4.1 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第38-39页
        1.4.2 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第39-40页
        1.4.3 DNA甲基化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第40页
        1.4.4 DNA甲基化对植物抗病性的调控作用第40-41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1-43页
2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4和Cf-9的表达调控机理分析第43-6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5-52页
        2.1.1 实验材料和取样第45页
        2.1.2 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5-46页
        2.1.3 番茄总DNA提取第46页
        2.1.4 DNA甲基化检测分析第46-47页
        2.1.5 靶标番茄Cf-4和Cf-9的miRNA预测第47页
        2.1.6 miRNA对靶标基因的降解功能分析第47-48页
        2.1.7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鉴定第48页
        2.1.8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的VIGS功能分析第48-5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52-66页
        2.2.1 株龄对Cf-4和Cf-9基因表达以及启动子962-1284 bp区域甲基化程度的影响第52-53页
        2.2.2 温度对Cf-4和Cf-9基因表达以及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的影响第53-55页
        2.2.3 Avr对Cf-4和Cf9基因表达以及启动子序列甲基化程度的影响第55-58页
        2.2.4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基因家族的鉴定第58-59页
        2.2.5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家族基因沉默对Cf-4和Cf-9基因表达的影响第59-61页
        2.2.6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基因沉默对Cf-4和Cf-9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第61-62页
        2.2.7 番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家族基因沉默对Cf-4和Cf-9介导的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第62-64页
        2.2.8 靶标Cf4和Cf-9基因的miRNA预测第64页
        2.2.9 miRCf-4/9对Cf-4和Cf-9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第64-66页
    2.3 讨论第66-69页
3 本氏烟中Cf-4介导的HR调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第69-9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70-76页
        3.1.1 实验材料第70页
        3.1.2 实验方法第70-7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6-86页
        3.2.1 Ca~(2+)信号传导途径在Cf-4介导HR中作用的药理学分析第76-78页
        3.2.2 9 个基因对Cf-4介导HR中作用的VIGS分析第78-81页
            3.2.2.1 用于沉默分析的9个基因第78页
            3.2.2.2 基因沉默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第78-79页
            3.2.2.3 VIGS沉默效率检测第79-80页
            3.2.2.4 9个基因的沉默对Cf-4介导的HR的影响第80-81页
        3.2.3 Cf-4介导HR的调控基因的cDNA文库VIGS筛选第81-86页
    3.3 讨论第86-91页
4 Xoo介导的非寄主抗性调控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分析第91-11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2-95页
        4.1.1 材料第92页
        4.1.2 细菌的培养及接种第92-93页
        4.1.3 本氏烟叶片活性氧染色分析第93页
        4.1.4 外源H_2O_2处理与本氏烟叶片中H_2O_2的清除第93页
        4.1.5 PR和HR标志基因表达检测第93-94页
        4.1.6 本氏烟基因沉默分析第94页
        4.1.7 Xoo菌量计数第94页
        4.1.8 本氏烟基因沉默cDNA均一化文库的构建第94-9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5-102页
        4.2.1 Xoo诱导本氏烟产生强烈的HR第95-96页
        4.2.2 本氏烟中Xoo诱导HR的影响因素第96-99页
        4.2.3 Xoo诱导的本氏烟非寄主抗性的生理和分子特征第99-102页
    4.3 H_2O_2在Xoo诱导的本氏烟非寄主抗性中的作用第102-107页
        4.3.1 外源施加H_2O_2促使Xoo诱导的HR更早产生第102-104页
        4.3.2 H_2O_2的清除抑制本氏烟中Xoo诱导的HR的产生第104-106页
        4.3.3 Xoo T3SS突变体菌株不能诱导H_2O_2的积累和HR的产生第106-107页
    4.4 从抗病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Xoo诱导的HR调控基因第107-110页
        4.4.1 5个基因的沉默对Xoo诱导的HR的影响第107-108页
        4.4.2 5个基因的沉默对Xoo诱导的非寄主抗性的影响第108-109页
        4.4.3 5个基因的沉默对Xoo诱导的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第109-110页
    4.5 Xoo诱导的HR调控基因的本氏烟叶片cDNA文库VIGS初筛第110-111页
        4.5.1 本氏烟cDNA文库序列基因沉默第110页
        4.5.2 Xoo诱导的HR调控基因的筛选第110-111页
    4.6 硫氧还蛋白h型基因的抗病调控功能分析第111-115页
        4.6.1 TRX蛋白序列分析第111-112页
        4.6.2 NtTRXh在Xoo诱导的HR中的作用第112-114页
        4.6.3 NtTRXh在Xoo诱导的非寄主抗性中的作用第114-115页
    4.7 讨论第115-119页
5 根癌农杆菌对本氏烟-Xoo非寄主抗性互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119-139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20-123页
        5.1.1 材料第120页
        5.1.2 Xoo PXO99A抗性菌株构建第120-121页
        5.1.3 农杆菌及Xoo PXO99A接种第121页
        5.1.4 菌落计数第121页
        5.1.5 本氏烟叶片中活性氧染色第121页
        5.1.6 本氏烟RNA的提取及基因表达检测第121页
        5.1.7 农杆菌对过氧化氢的耐受力分析第121-123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23-136页
        5.2.1 农杆菌菌株GV3101抑制本氏烟中Xoo PXO99A诱导的HR第123-124页
        5.2.2 农杆菌GV3101抑制Xoo诱导HR的时空特异性第124-126页
        5.2.3 其他三种农杆菌对本氏烟中Xoo诱导HR的影响第126-127页
        5.2.4 农杆菌GV3101强烈抑制Xoo生长第127-129页
        5.2.5 农杆菌菌株LBA4404和EHA105对Xoo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弱于GV3101菌株第129-130页
        5.2.6 农杆菌GV3101的Ti质粒是重要的抑菌因子第130-132页
        5.2.7 农杆菌菌株LBA4404和EHA105通过抑制本氏烟中H_2O_2的积累抑制Xoo诱导的HR第132-133页
        5.2.8 四种农杆菌菌株对H_2O_2的降解能力没有显著差别第133-134页
        5.2.9 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和C58C1对Xoo T3SS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34-136页
    5.3 讨论第136-139页
6 全文小结与研究展望第139-142页
    6.1 全文小结第139-140页
    6.2 研究展望第140-142页
附文植物病原细菌中吩嗪-1-羧酸合成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鉴定第142-166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143-146页
        1.1.1 材料第143页
        1.1.2 phz基因的获得以及植物病原细菌的筛选第143页
        1.1.3 植物病原细菌phz基因的鉴定及保守结构域分析第143-144页
        1.1.4 Phz蛋白序列进化树构建第144页
        1.1.5 PCA的提取与鉴定第144-145页
        1.1.6 PCA抑菌活性检测第145页
        1.1.7 Pst DC3000基因phzF突变体构建第145页
        1.1.8 Pst DC3000致病性检测及菌量计数第145-146页
    1.2 结果与分析第146-163页
        1.2.1 植物病原细菌中phz基因的鉴定第146页
        1.2.2 植物病原细菌中Phz的种类和数量第146-151页
        1.2.3 植物病原细菌phz基因在基因组上的排列第151-152页
        1.2.4 各个Phz蛋白系统进化树构建第152-160页
        1.2.5 Pst DC3000和Xoo PXO99A中PCA合成的鉴定第160-161页
        1.2.6 Pst DC3000和Xoo PXO99A对PCA耐受性检测第161页
        1.2.7 PCA是Pst DC3000的重要致病因子第161-163页
    1.3 讨论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9页
附录 论文相关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第179-182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除草剂氟噻草胺与咪唑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残留毒性及其控制
下一篇:植物转录因子NAP的系统发育及其对叶片衰老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