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红茶品质与等级评判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茶叶品质特征与等级的关系第10-12页
        1.1.1 茶叶感官品质特征与等级的关系:第10-12页
            1.1.1.1 茶叶的色泽与品质第10页
            1.1.1.2 茶叶的香气与品质第10-11页
            1.1.1.3 茶叶的滋味与品质第11页
            1.1.1.4 茶叶的形状与品质第11-12页
        1.1.2 茶叶理化品质特征与等级关系第12页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第12-14页
        1.2.1 近红外技术的原理特点第12-13页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化学计量学方法第13-14页
    1.3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准确性的因素第14-15页
        1.3.1 样品因素第14-15页
        1.3.2 仪器因素第15页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4.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理化成分检测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等级快速判定中的应用第16-17页
        1.4.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其他领域的应用第17页
    1.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6 通径分析第18-20页
2 引言第20-22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页
    2.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22页
        3.1.1 实验材料第22页
        3.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2页
    3.2 实验方法第22-26页
        3.2.1 茶叶样品的制备与光谱采集第22-23页
        3.2.2 茶叶中6种主要内含成分的化学测定第23-24页
            3.2.2.1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第23页
            3.2.2.2 咖啡碱含量的测定第23页
            3.2.2.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第23页
            3.2.2.4 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第23页
            3.2.2.5 全氮量测定第23页
            3.2.2.6 粗纤维含量测定第23-24页
        3.2.3 数据分析方法第24-26页
            3.2.3.1 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第24-25页
            3.2.3.2 通径分析第25页
            3.2.3.3 吸光度重复性STD值第25页
            3.2.3.4 吸光度重复性差谱技术DH值第25-2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6-45页
    4.1 化学分析测定结果第26页
    4.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样品制备条件的优化第26-32页
        4.2.1 不同粒度样品间的谱图差异分析第26-27页
        4.2.2 不同厚度样品间的谱图差异分析第27-28页
        4.2.3 不同压力度样品间的谱图差异分析第28-29页
        4.2.4 正交实验第29-31页
        4.2.5 PLS模型建立与验证第31-32页
    4.3 红茶主要内含成分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及特征区间选择研究第32-41页
        4.3.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红茶内含成分全光谱PLS模型的影响第32-35页
        4.3.2 不同特征区间筛选方法对红茶内含成分模型的影响第35-41页
            4.3.2.1 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第35-39页
            4.3.2.2 遗传偏最小二乘法(GA-PLS)第39-41页
    4.4 红茶内含成分与等级的相关性分析第41-42页
    4.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红茶等级评价中的应用第42-45页
5 讨论第45-47页
    5.1 样品的制备条件对近红外定量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第45页
    5.2 光谱预处理方法及特征变量的筛选对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影响第45-46页
    5.3 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适用性的讨论第46-47页
6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7页
附录第57-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与茶酚类涩味物质合成相关的UDP-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验证
下一篇:网络化条件下电视广告营销创新研究--以湖南都市频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