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电子证据概述 | 第11-18页 |
一、电子证据称谓的由来 | 第11-12页 |
二、电子证据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三、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 第14-18页 |
(一) 我国关于电子证据属性的不同观点 | 第14-15页 |
(二) 电子证据与其它证据形式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三) 将电子证据确立为新的证据形式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 | 第18-26页 |
一、美国证据法对电子证据的态度 | 第18-23页 |
(一) 传闻证据规则对电子证据影响 | 第19-21页 |
(二) 最佳证据规则对电子证据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 美国电子证据立法的意义 | 第22-23页 |
二、我国关于电子证据资格的理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认证原则及其判断标准 | 第26-37页 |
一、电子证据的认证原则 | 第26-29页 |
(一) 程序公正原则 | 第26-27页 |
(二) 非歧视性原则 | 第27-29页 |
(三) 技术支持原则 | 第29页 |
二、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判断标准 | 第29-37页 |
(一) 电子证据认证方式 | 第30-32页 |
(二) 判断证据真实性的“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内涵及根据 | 第32-34页 |
(三) 明确判断电子证据真实性的“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必要性 | 第34页 |
(四) 确立电子证据真实性的“高度盖然性”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 | 第37-41页 |
一、电子证据的收集 | 第37-38页 |
(一) 收集主体 | 第37页 |
(二) 电子证据收集的程序和途径 | 第37-38页 |
二、电子证据保全的方法 | 第38-39页 |
(一) 传统的证据保全方法 | 第38页 |
(二) 对电子证据的特殊方法——备份 | 第38-39页 |
(三) 对电子证据的特殊方法——转换格式 | 第39页 |
三、电子证据保全的技术性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