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7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辨析 | 第17-22页 |
1.2.1 标识与标志 | 第17-19页 |
1.2.2 Wayshowing、wayfinding | 第19-21页 |
1.2.3 风景道标识 | 第21页 |
1.2.4 美国国标与风景道标识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技术路线框架图 | 第23-26页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26-27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26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27-36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2.1.1 资料来源与分析 | 第27页 |
2.1.2 国外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1.3 国内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2.1.4 研究小结 | 第3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1-36页 |
2.2.1 寻路理论 | 第32页 |
2.2.2 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32-33页 |
2.2.3 美学理论 | 第33页 |
2.2.4 人体工程学理论 | 第33-35页 |
2.2.5 符号学理论 | 第35-36页 |
3 中美道路标志国家标准 | 第36-56页 |
3.1 美国道路标志的国家标准 | 第36-46页 |
3.1.1 MUTCD简介 | 第36-37页 |
3.1.2 道路交通标志定义与分类 | 第37-38页 |
3.1.3 交通标志的功能 | 第38-39页 |
3.1.4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 | 第39-45页 |
3.1.5 美国交通标志的管理 | 第45页 |
3.1.6 研究小结 | 第45-46页 |
3.2 美国国标与风景道标识系统的关系 | 第46-47页 |
3.2.1 风景道标识系统遵循国标的指导纲领 | 第46页 |
3.2.2 在遵循国标的基础上,风景道标识设计可根据本州实际情况修改 | 第46-47页 |
3.2.3 风景道标识系统的出现是由于国标不能满足风景道游客的需求 | 第47页 |
3.2.4 风景道标识系统与国标之间遵循最小干扰原则 | 第47页 |
3.2.5 研究小结 | 第47页 |
3.3 中国道路标志的国家标准 | 第47-52页 |
3.3.1 一般道路交通国标体系 | 第48-49页 |
3.3.2 中国道路交通国标类型 | 第49-50页 |
3.3.3 中国道路交通标志设计要点 | 第50-52页 |
3.3.4 研究小结 | 第52页 |
3.4 国内外交通标志对比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52-56页 |
4 美国风景道wayshowing系统 | 第56-67页 |
4.1 风景道的wayfinding和wayshowing概念辨析 | 第56-57页 |
4.2 风景道wayshowing系统作用 | 第57-60页 |
4.2.1 为风景道提供可靠连续的引导系统 | 第58页 |
4.2.2 帮助营造安全的道路和旅行环境 | 第58-59页 |
4.2.3 反映风景道独特的道路特征 | 第59页 |
4.2.4 与风景道旅行体验的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所有阶段相结合,提供完整的道路信息 | 第59-60页 |
4.3 风景道wayshowing系统构成 | 第60-64页 |
4.4 风景道wayshowing和signs区别与联系 | 第64-67页 |
5 美国风景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 第67-85页 |
5.1 风景道标识系统功能 | 第67-68页 |
5.1.1 引导功能 | 第67页 |
5.1.2 解说功能 | 第67页 |
5.1.3 安全功能 | 第67-68页 |
5.1.4 营销功能 | 第68页 |
5.2 风景道标识系统分类 | 第68-70页 |
5.3 风景道标识系统设计理念 | 第70-71页 |
5.3.1 基于游客视角设计 | 第70-71页 |
5.3.2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 第71页 |
5.3.3 符合审美标准 | 第71页 |
5.3.4 环境的和谐化和干扰的最小化 | 第71页 |
5.4 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设计要点 | 第71-74页 |
5.4.1 颜色 | 第72页 |
5.4.2 形状 | 第72-73页 |
5.4.3 版面内容 | 第73页 |
5.4.4 字体 | 第73-74页 |
5.4.5 尺寸 | 第74页 |
5.5 风景道标识系统要素设计 | 第74-85页 |
5.5.1 风景道识别标识(Byway Identification Signs)(logo) | 第75-77页 |
5.5.2 门户标识(gateways) | 第77-79页 |
5.5.3 游客导向目的地标识(Tourist Oriented Directional Signs,简称TOD标识) | 第79-80页 |
5.5.4 风景道引导标识(wayinding signs) | 第80-82页 |
5.5.5 解说标识(interpretation signs) | 第82-85页 |
6 美国风景道标识系统案例 | 第85-110页 |
6.1 纽约州风景道标识案例研究 | 第85-97页 |
6.1.1 案例简介 | 第85页 |
6.1.2 案例概述 | 第85-86页 |
6.1.3 标识设计 | 第86-94页 |
6.1.4 图示标准 | 第94-96页 |
6.1.5 案例评述 | 第96-97页 |
6.2 埃塞克斯风景道标识案例研究 | 第97-108页 |
6.2.1 案例简介 | 第97-98页 |
6.2.2 案例概述 | 第98页 |
6.2.3 埃塞克斯风景道现有标识及存在的问题 | 第98-100页 |
6.2.4 风景道标识建议 | 第100-107页 |
6.2.5 案例评述 | 第107-108页 |
6.3 案例对比 | 第108-110页 |
7 中国风景道标识系统理论框架构建及实证研究 | 第110-130页 |
7.1 国内相关标识系统研究 | 第110-111页 |
7.1.1 道路交通标志 | 第111页 |
7.1.2 旅游景区标识 | 第111页 |
7.2 中国风景道标识系统理论构建 | 第111-123页 |
7.2.1 概述 | 第111-112页 |
7.2.2 构建原则 | 第112-113页 |
7.2.3 设计要点 | 第113-118页 |
7.2.4 设计要素 | 第118-122页 |
7.2.5 研究小结 | 第122-123页 |
7.3 风景道标识系统设计在中国的实证研究 | 第123-130页 |
7.3.1 研究区概况 | 第123页 |
7.3.2 主题定位 | 第123-124页 |
7.3.3 设计理念 | 第124页 |
7.3.4 设计要素 | 第124-129页 |
7.3.5 研究小结 | 第129-130页 |
8 结论与不足 | 第130-133页 |
8.1 结论 | 第130-132页 |
8.2 不足及展望 | 第132-133页 |
附录 | 第133-143页 |
1. 江梵公路标识系统设计方案图(部分) | 第133-141页 |
2. 江梵公路标识系统施工现场图(部分)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作者简历 | 第147-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