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应用背景 | 第14页 |
1.2 建筑节能与节能玻璃 | 第14-20页 |
1.2.1 建筑节能 | 第14-15页 |
1.2.2 节能玻璃 | 第15-20页 |
1.3 电能的存储与锂离子电池 | 第20-23页 |
1.3.1 二次电池 | 第20-21页 |
1.3.2 锂离子电池 | 第21-23页 |
1.4 二氧化钒基节能材料 | 第23-32页 |
1.4.1 二氧化钒的晶体结构及其构型转化 | 第23-25页 |
1.4.2 二氧化钒的金属-绝缘体相变 | 第25-28页 |
1.4.3 二氧化钒的电学性能 | 第28-29页 |
1.4.4 二氧化钒的光学性能 | 第29-30页 |
1.4.5 二氧化钒的热色性能 | 第30-31页 |
1.4.6 二氧化钒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 LiFePO_4基电极材料 | 第32-35页 |
1.5.1 LiFePO_4基电极材料简介 | 第32-33页 |
1.5.2 LiFePO_4的缺点和改进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35-54页 |
2.1 第一性原理简介 | 第35-42页 |
2.1.1 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 | 第35-36页 |
2.1.2 非相对论近似 | 第36-37页 |
2.1.3 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 | 第37页 |
2.1.4 单电子近似 | 第37-38页 |
2.1.5 晶体点阵和倒易点阵 | 第38-39页 |
2.1.6 Bl?ch定理 | 第39-40页 |
2.1.7 平面波基组和赝势 | 第40-42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2-47页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42-43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43-44页 |
2.2.3 交换相关泛函 | 第44-46页 |
2.2.4 物理中常见的强关联体系:DFT+U | 第46页 |
2.2.5 化学中常见的弱作用体系:DFT+D | 第46-47页 |
2.3 物理性质的计算 | 第47-50页 |
2.3.1 离子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 | 第47-48页 |
2.3.2 态密度和能带计算 | 第48-49页 |
2.3.3 光学性质计算 | 第49-50页 |
2.4 常用计算软件 | 第50-54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钒金属-绝缘体相变温度的调控 | 第54-81页 |
3.1 引言 | 第54-56页 |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56-60页 |
3.2.1 DFT计算 | 第56页 |
3.2.2 体积弹性模量和平衡态性质 | 第56-57页 |
3.2.3 过渡金属掺杂VO_2的稳定性 | 第57-59页 |
3.2.4 分解焓和分解熵的计算过程 | 第59-60页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0-80页 |
3.3.1 结构优化和平衡态能量 | 第60页 |
3.3.2 DFT计算预测MIT临界温度 | 第60-67页 |
3.3.2.1 相变过程中的晶格形变 | 第60-65页 |
3.3.2.2 MIT和晶格参数的关系 | 第65-67页 |
3.3.3 过渡金属掺杂VO_2 (M1)的生成焓 | 第67-69页 |
3.3.4 过渡金属掺杂VO_2 (M1)的稳定性 | 第69-71页 |
3.3.5 非自旋极化计算结果 | 第71-77页 |
3.3.6 自旋极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77-80页 |
3.4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四章 石墨烯和硼氮类石墨烯表面掺杂LiFePO_4及其电导的改进 | 第81-92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82-84页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4.3.1 表面结构 | 第84-87页 |
4.3.2 表面态密度 | 第87-91页 |
4.4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2-9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5.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