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第一章 棉纤维发育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1 棉纤维细胞的发育过程 | 第15-16页 |
2 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2.1 棉纤维初始发育相关基因 | 第22-24页 |
2.2 棉纤维伸长发育相关基因 | 第24-27页 |
2.3 棉纤维次生壁合成相关基因 | 第27-28页 |
2.4 棉纤维脱水成熟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植物肌动蛋白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1 肌动蛋白的特征 | 第29-30页 |
2 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 | 第30-31页 |
3 植物肌动蛋白的功能 | 第31-33页 |
3.1 肌动蛋白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3.2 肌动蛋白在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 第32页 |
3.3 肌动蛋白在细胞器运动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4 肌动蛋白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 第33页 |
4 肌动蛋白在棉纤维发育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7-135页 |
第三章 陆地棉纤维表达蛋白基因GhCFE的特征分析 | 第37-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57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1.2 菌株和质粒 | 第37-38页 |
1.3 培养基 | 第38-39页 |
1.4 陆地棉纤维表达蛋白基因GhCFE的获得与结构分析 | 第39页 |
1.5 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1.6 GhCFE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第40-41页 |
1.7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回收、连接 | 第41页 |
1.8 连接产物的转化与检测 | 第41-43页 |
1.9 序列分析 | 第43页 |
1.10 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43-46页 |
1.11 SNP引物设计及PCR、电泳方法 | 第46-47页 |
1.12 GhCFE在E.coli中的表达、纯化 | 第47-49页 |
1.13 RT-PCR验证 | 第49-53页 |
1.14 细胞定位 | 第53-56页 |
1.15 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表达载体在植物细胞的转化 | 第56-5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7-72页 |
2.1 GhCFE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57-59页 |
2.2 GhCFE在陆地棉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分析 | 第59页 |
2.3 GhCFE基因的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2.4 GhCFE的SNP定位 | 第62-63页 |
2.5 GhCFE的原核表达分析 | 第63-64页 |
2.6 GhCFE在棉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 第64-66页 |
2.7 GhCFE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66-68页 |
2.8 启动子分析 | 第68-72页 |
3 讨论 | 第72-77页 |
3.1 GhCFE基因在棉属中保持高度保守性 | 第72-73页 |
3.2 GhCFE基因在棉纤维中优势表达 | 第73页 |
3.3 GhCFE基因的定位 | 第73-74页 |
3.4 启动子分析表明GhCFE基因调控棉纤维的分化和发育 | 第74-77页 |
第四章 GhCFE基因在棉花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第77-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6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77页 |
1.2 菌株和质粒 | 第77-79页 |
1.3 培养基 | 第79-80页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80-81页 |
1.5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遗传转化 | 第81-83页 |
1.6 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83-84页 |
1.7 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分析 | 第84页 |
1.8 转基因植株表达分析 | 第84页 |
1.9 目的蛋白的Western印迹检测 | 第84-86页 |
1.10 转基因株系纤维品质测定 | 第86页 |
1.11 超显微结构分析 | 第86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86-102页 |
2.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86-89页 |
2.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和转基因纯合株系的获得 | 第89-90页 |
2.3 转基因纯合株系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90-91页 |
2.4 GhCFE基因在转基因纯系中的表达分析 | 第91-93页 |
2.5 转基因纯合株系的纤维品质变异 | 第93页 |
2.6 转基因纯合株系的短绒变异 | 第93-97页 |
2.7 GhCFE的过量表达阻滞纤维和短绒起始、抑制纤维伸长 | 第97-100页 |
2.8 GhCFE的过量表达影响茎秆绒毛的发育 | 第100-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GhCFE作用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 | 第105-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8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05页 |
1.2 菌株和质粒 | 第105-107页 |
1.3 培养基 | 第107-109页 |
1.4 PCR扩增及电泳、回收、连接 | 第109页 |
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大肠杆菌的转化和质粒提取 | 第109页 |
1.6 RT-PCR | 第109页 |
1.7 诱饵载体的构建及棉纤维酵母文库筛选 | 第109-115页 |
1.8 酵母双杂交确认载体的构建 | 第115-116页 |
1.9 原生质体的提取与转化 | 第116页 |
1.10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检测 | 第116-117页 |
1.11 拟南芥的转化 | 第117-1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9页 |
2.1 棉纤维酵母文库的筛选 | 第118-119页 |
2.2 酵母双杂交作用的进一步验证 | 第119-125页 |
2.3 转基因GhCFE对棉纤维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造成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2.4 GhCFE基因的组成性异位表达阻碍拟南芥表皮毛发育 | 第126-128页 |
2.5 棉纤维起始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28-129页 |
3 讨论 | 第129-135页 |
3.1 酵母双杂交和BiFC互作验证中的几个问题 | 第129-130页 |
3.2 GhCFE基因在棉纤维伸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 第130-132页 |
3.3 GhCFE基因在棉纤维和拟南芥叶片毛状体起始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 第132-135页 |
全文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附录 | 第151-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发表论文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