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7-19页 |
前言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第一节 老鸦瓣及光慈姑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 老鸦瓣系统分类 | 第20页 |
2 光慈姑本草考证 | 第20-21页 |
3 老鸦瓣生物学特性 | 第21-22页 |
4 老鸦瓣人工栽培技术 | 第22页 |
5 老鸦瓣组织培养 | 第22页 |
6 光慈姑品质评价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3-34页 |
1 遗传多样性概念 | 第23页 |
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3-34页 |
2.1 形态标记技术研究 | 第24-25页 |
2.2 细胞学标记技术研究 | 第25-26页 |
2.3 生化及生理标记技术研究 | 第26-27页 |
2.4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 第27-34页 |
第三节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34-40页 |
1 基于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 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 | 第35-37页 |
3 中药谱效整合指纹谱研究 | 第37-40页 |
第二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因子分析 | 第4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1.2 方法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2.1 老鸦瓣种质资源地理分布 | 第42-43页 |
2.2 老鸦瓣种群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45-46页 |
2.4 土壤有机质及无机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46-50页 |
2.5 土壤有机质及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 第50-53页 |
2.6 地理及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53-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3.1 老鸦瓣种质资源分布 | 第56页 |
3.2 生态因子对老鸦瓣分布的影响 | 第56页 |
3.3 生态因子对老鸦瓣繁殖体系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 第58-78页 |
第一节 老鸦瓣植株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58-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1.1 材料 | 第58页 |
1.2 方法 | 第58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2.1 老鸦瓣形态性状变异 | 第59-60页 |
2.2 形态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60-65页 |
2.3 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 第65-66页 |
2.4 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3.1 老鸦瓣形态变异多样性 | 第67页 |
3.2 老鸦瓣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第二节 老鸦瓣花粉形态多样性分析 | 第68-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1.1 材料 | 第68-69页 |
1.2 方法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2.1 老鸦瓣花粉大小及形态特征 | 第69页 |
2.2 老鸦瓣花粉萌发沟特征 | 第69-70页 |
2.3 老鸦瓣花粉外壁纹饰特征 | 第70-74页 |
2.4 老鸦瓣花粉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 第74-75页 |
2.5 老鸦瓣花粉特征综合分析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3.1 老鸦瓣花粉形态变异特征 | 第76-77页 |
3.2 老鸦瓣花粉形态特征演化规律 | 第77-78页 |
第四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8-128页 |
第一节 基于ISSR及SRAP的老鸦瓣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8-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79页 |
1.2 方法 | 第79-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7页 |
2.1 ISSR-PCR反应体系正交试验 | 第81页 |
2.2 dNTP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 第81页 |
2.3 Mg~(2+)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 第81-82页 |
2.4 退火温度对ISSR-PCR的影响 | 第82-83页 |
2.5 循环次数对ISSR-PCR的影响 | 第83页 |
2.6 最佳体系建立 | 第83-84页 |
2.7 引物筛选及样品分析 | 第84-86页 |
2.8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6-88页 |
2.9 居群间遗传变异分析 | 第88-90页 |
2.10 聚类分析 | 第90-92页 |
2.11 主坐标分析 | 第92-94页 |
2.12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分析 | 第94-95页 |
2.13 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95-96页 |
2.14 ISSR与SRAP分析结果比较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100页 |
3.1 ISSR标记特性分析 | 第97-98页 |
3.2 SRAP标记特性分析 | 第98页 |
3.3 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98-99页 |
3.4 老鸦瓣居群遗传结构与分化 | 第99-100页 |
3.5 老鸦瓣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 第100页 |
第二节 老鸦瓣DNA序列分析 | 第100-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1.1 材料 | 第101页 |
1.2 方法 | 第101-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6页 |
2.1 老鸦瓣ITS2序列多态性分析 | 第102-105页 |
2.2 老鸦瓣matK序列多态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2.3 不同居群老鸦瓣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8-112页 |
2.4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分析 | 第112-113页 |
2.5 ITS2与matK序列比较分析 | 第113页 |
2.6 ITS2与matK序列的Mantel分析 | 第113-114页 |
2.7 ITS2与matK序列综合分析 | 第114-116页 |
3 讨论 | 第116-118页 |
3.1 DNA序列遗传变异 | 第116-117页 |
3.2 老鸦瓣居群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7页 |
3.3 matK与ITS2序列比较及综合分析 | 第117页 |
3.4 老鸦瓣遗传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DNA条形码对老鸦瓣物种鉴定研究 | 第118-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1页 |
1.1 材料 | 第119-120页 |
1.2 方法 | 第120-1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2.1 序列扩增及测序结果分析 | 第121页 |
2.2 psbA-trnH序列分析 | 第121-123页 |
2.3 rbcL序列分析 | 第123页 |
2.4 matK序列分析 | 第123-125页 |
3 讨论 | 第125-128页 |
3.1 psbA-trnH序列分析结果 | 第125页 |
3.2 rbcL序列分析结果 | 第125页 |
3.3 matK序列分析结果 | 第125-128页 |
第五章 光慈姑品质评价研究 | 第128-178页 |
第一节 光慈姑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品质评价 | 第128-13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28页 |
1.1 材料与试药 | 第12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28-135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129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29页 |
2.3 测定法 | 第129页 |
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29-130页 |
2.5 光慈姑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 第130-131页 |
2.6 方法学考察 | 第131-133页 |
2.7 样品测定 | 第133-134页 |
2.8 光慈姑多糖含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4-135页 |
3. 讨论 | 第135-136页 |
3.1 光慈姑多糖提取方法 | 第135页 |
3.2 光慈姑多糖含量差异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光慈姑多糖定量及模式识别分析 | 第136-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7页 |
1.1 材料 | 第137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137页 |
1.3 光慈姑多糖含量测定 | 第137页 |
1.4 NIR图谱采集 | 第137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1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54页 |
2.1 光慈姑近红外光谱库的建立 | 第137-138页 |
2.2 定量建模的建立 | 第138-147页 |
2.3 定量模型波段的优化 | 第147-148页 |
2.4 模型验证及样品分析 | 第148-150页 |
2.5 基于NIRS的定性模型建立 | 第150-154页 |
3 讨论 | 第154-155页 |
3.1 光慈姑多糖的NIR定量分析 | 第154页 |
3.2 光慈姑NIR的定性分析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不同产地光慈姑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 第15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5-156页 |
1.1 材料 | 第155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155页 |
1.3 方法 | 第155-1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6-162页 |
2.1 无机元素测定结果 | 第156-157页 |
2.2 无机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157-161页 |
2.3 主成分分析 | 第161-162页 |
3 讨论 | 第162-164页 |
第四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光慈姑无机元素定量分析 | 第164-1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4-165页 |
1.1 材料 | 第164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164页 |
1.3 光慈姑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 第164页 |
1.4 NIR图谱采集 | 第164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164-1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5-173页 |
2.1 元素及模型选择 | 第165页 |
2.2 光慈姑近红外光谱库的建立 | 第165页 |
2.3 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165-170页 |
2.4 定量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70-173页 |
3 讨论 | 第173-178页 |
全文结论 | 第178-180页 |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8页 |
附图 | 第198-20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