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与人工进化特征研究

缩略语注释第11-12页
摘要第12-16页
ABSTRACT第16-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40页
    1 大豆Soja亚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20-24页
        1.1 大豆Soja亚属分类地位第20页
        1.2 大豆Soja亚属种质资源类型第20-22页
            1.2.1 野生大豆第20-21页
            1.2.2 栽培大豆地方品种第21-22页
            1.2.3 栽培大豆育成品种第22页
        1.3 大豆Soja亚属种质资源生态区划分第22-23页
        1.4 大豆Soja亚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3-24页
    2 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第24-25页
        2.1 基于细胞生物学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研究第24页
        2.2 基于分子标记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研究第24页
        2.3 基于测序技术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研究第24-25页
    3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特征研究进展第25-29页
        3.1 人工进化概念第25-27页
        3.2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性状QTL定位研究第27-28页
        3.3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第28-29页
    4 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基因组变异研究的新工具第29-34页
        4.1 基于基因芯片的SNP分型技术第30页
        4.2 基于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SNP分型技术第30-31页
        4.3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SNP分型技术第31-32页
        4.4 SNP和SSR比较第32-34页
    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重要性状研究的潜在工具第34-37页
        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作物中的应用现状第34-35页
        5.2 大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第35-36页
        5.3 大豆关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37页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7-38页
    7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38-40页
第二章 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特征第40-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7页
        1.1 试验材料第40-41页
        1.2 培养条件第41页
        1.3 材料DNA样品制备第41-42页
        1.4 群体RAD-seq分析第42-44页
        1.5 基因组变异检测指标及其分析方法第44-47页
            1.5.1 核苷酸多态性第45页
            1.5.2 群体分化系数第45页
            1.5.3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45-46页
            1.5.4 SNPLDB划分第46页
            1.5.5 SNPLDB的遗传多样性测度第46-47页
            1.5.6 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71页
        2.1 大豆Soja亚属的RAD-seq结果第47-50页
        2.2 基于SNP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结果第50-66页
            2.2.1 大豆Soja亚属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第50-54页
            2.2.2 大豆Soja亚属的群体分化第54-64页
            2.2.3 大豆Soja亚属的连锁不平衡模式第64-66页
        2.3 基于SNPLDB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组变异结果第66-71页
            2.3.1 大豆Soja亚属的SNPLDB划分结果第66-69页
            2.3.2 基于SNPLDB分析的大豆Soja亚属遗传多样性第69-70页
            2.3.3 基于SNPLDB单倍型分析的大豆Soja亚属基因流分析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6页
        3.1 大豆驯化过程表现有"遗传瓶颈"和"单倍型新生"两种现象第71-72页
        3.2 大豆Soja亚属不同LD特征刻录不同驯化历史第72-73页
        3.3 栽培大豆的起源于中国南方野生大豆居群第73-76页
第三章 大豆Soja亚属籽粒性状的表型特征第76-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6-77页
        1.1 试验材料第76页
        1.2 田间试验设计第76页
        1.3 田间表型调查第76-77页
        1.4 百粒重数据第77页
        1.5 油脂含量测定第77页
        1.6 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第7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7-85页
        2.1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变异特征第77-78页
        2.2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变异特征第78-79页
        2.3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变异特征第79-80页
        2.4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变异特征第80-81页
        2.5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变异特征第81-82页
        2.6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变异特征第82-84页
        2.7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变异特征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6页
第四章 大豆Soja亚属籽粒性状人工进化的基因组解析第86-1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页
        1.1 试验材料第86页
        1.2 群体SNPLDB标记分析第86页
        1.3 群体结构分析第86页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130页
        2.1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的基因组解析第86-93页
            2.1.1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GWAS分析第86-90页
            2.1.2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90-91页
            2.1.3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91页
            2.1.4 大豆Soja亚属籽粒百粒重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91-93页
        2.2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93-100页
            2.2.1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GWAS分析第93-96页
            2.2.2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96-97页
            2.2.3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97-98页
            2.2.4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脂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98-100页
        2.3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100-106页
            2.3.1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GWAS分析第100-103页
            2.3.2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103页
            2.3.3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103-104页
            2.3.4 大豆Soja亚属籽粒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104-106页
        2.4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106-112页
            2.4.1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GWAS分析第106-109页
            2.4.2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109页
            2.4.3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109-110页
            2.4.4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油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110-112页
        2.5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112-118页
            2.5.1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GWAS分析第112-115页
            2.5.2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115-116页
            2.5.3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116页
            2.5.4 大豆Soja亚属籽粒亚麻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116-118页
        2.6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118-124页
            2.6.1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GWAS分析第118-121页
            2.6.2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121-122页
            2.6.3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122页
            2.6.4 大豆Soja亚属籽粒棕榈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122-124页
        2.7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的基因组解析第124-129页
            2.7.1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GWAS分析第124-126页
            2.7.2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GWAS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第126-127页
            2.7.3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传递第127-128页
            2.7.4 大豆Soja亚属籽粒硬脂酸含量GWAS位点的单倍型矩阵分析第128-129页
        2.8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性状的基因组特征第129-130页
            2.8.1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性状两阶段都有"遗传瓶颈"效应第129页
            2.8.2 大豆Soja亚属部分人工进化性状两阶段都有"单倍型新生"现象第129-130页
            2.8.3 大豆Soja亚属人工进化性状相关位点的单倍型构成特点第130页
    3 讨论第130-136页
        3.1 重组和突变是大豆籽粒性状进化的动力第130-131页
        3.2 籽粒性状相关QTL新生单倍型具有生态特异性第131-133页
        3.3 一因多效QTL位点的分析第133-136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结论和主要创新点第136-144页
    1 全文讨论第136-140页
    2 全文结论第140-142页
    3 主要创新点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4页
附录第154-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级稻杂交组合“PA64S/9311”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下一篇:陆地棉纤维表达蛋白基因(GhCFE)的特征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