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1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1.4.3 实地考察法 | 第11页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5.1 体质健康 | 第11页 |
1.5.2 健康促进 | 第11-12页 |
1.5.3 体质健康促进政策 | 第12-13页 |
第2章 国内经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现状及问题 | 第13-20页 |
2.1 政策目标 | 第13-14页 |
2.2 “四位一体”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体系 | 第14-16页 |
2.2.1 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 第14页 |
2.2.2 体育活动推进行动 | 第14-15页 |
2.2.3 健康服务提升行动 | 第15页 |
2.2.4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 第15-16页 |
2.3 政策执行的条件保障 | 第16-17页 |
2.4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成效与问题 | 第17-20页 |
2.4.1 主要成效 | 第17-18页 |
2.4.2 体质监测中的问题 | 第18页 |
2.4.3 家庭体育的落实问题 | 第18页 |
2.4.4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问题 | 第18-20页 |
第3章 国外经验:新加坡学校体育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启示 | 第20-27页 |
3.1 起步阶段的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21-22页 |
3.2 效率驱动阶段的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22-23页 |
3.3 能力驱动阶段的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 第23-25页 |
3.4 思考与启示 | 第25-27页 |
3.4.1 学校体育需要应对挑战,但更要面向未来 | 第25-26页 |
3.4.2 多元参与,项目推动 | 第26页 |
3.4.3 学生体质健康评估应更重过程,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是根本 | 第26-27页 |
第4章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改进策略 | 第27-35页 |
4.1 反思——为何体质健康、体育运动不是学生生活的重心 | 第27-29页 |
4.1.1 体质健康被其它意义替代 | 第27-28页 |
4.1.2 体育运动也难以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资本积累途径 | 第28-29页 |
4.2 解构——“象征替代”作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策略的理论阐释 | 第29-32页 |
4.2.1 “象征替代”的内涵 | 第29-30页 |
4.2.2 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的几种“象征替代”策略 | 第30-32页 |
4.3 验证——南京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童奥会”及其启示 | 第32-3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