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方言构词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洪湖市地理人文概况 | 第9-12页 |
一、地理人文 | 第9-10页 |
二、语言概况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湖北方言及洪湖方言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一、湖北方言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洪湖方言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18页 |
第四节 本文语料来源及调查对象概况 | 第18-21页 |
一、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19页 |
三、本文符号说明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洪湖方言语音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洪湖方言声母 | 第21页 |
第二节 洪湖方言韵母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洪湖方言声调 | 第22页 |
第四节 声韵调配合总表 | 第22-29页 |
第二章 构词法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构词法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一、构词法的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二、构词法研究历史 | 第30-31页 |
三、构词法研究的现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方言构词法的价值及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一、方言构词法的价值 | 第32-33页 |
二、方言构词法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思路 | 第34-3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4页 |
二、基本思路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语音手段构词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拟声手段构词 | 第36-37页 |
一、拟声式构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变读手段构词 | 第37-39页 |
一、变读式构词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叠音式构词 | 第39-41页 |
第四节 屈折式构词 | 第41-43页 |
一、改变声调构词 | 第41页 |
二、改变声韵调构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形态手段构词 | 第43-71页 |
第一节 重叠构词 | 第43-56页 |
一、名词重叠 | 第43-48页 |
二、动词重叠 | 第48-52页 |
三、形容词重叠 | 第52-55页 |
四、量词重叠 | 第55-56页 |
第二节 附加手段构词 | 第56-71页 |
一、前缀 | 第56-58页 |
二、中缀 | 第58-59页 |
三、后缀 | 第59-71页 |
第五章 句法结构构词 | 第71-83页 |
第一节 洪湖方言句法结构构词类型 | 第71-77页 |
一、并列式 | 第71-73页 |
二、偏正式 | 第73-75页 |
三、动宾式 | 第75-77页 |
四、主谓式 | 第77页 |
五、述补式 | 第77页 |
第二节 洪湖方言与普通话构词语素比较 | 第77-83页 |
一、构词语素的数量 | 第78-79页 |
二、构词语素的选择 | 第79-83页 |
第六章 修辞手段构词 | 第83-88页 |
第一节 比喻构词 | 第83-84页 |
一、结构型比喻词 | 第83-84页 |
二、意义型比喻词 | 第84页 |
第二节 借代构词 | 第84-86页 |
一、用事物的标记性特征来指代事物和事情。 | 第84-85页 |
二、用人的某一象征性特点来指代这一类人。 | 第85-86页 |
第三节、婉曲构词 | 第86-88页 |
一、避粗俗而构词 | 第86页 |
二、为避讳而构词 | 第86-87页 |
三、为表示谦虚而构词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