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4-23页 |
一、论文选题缘起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三、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地域、家世与王象春的人格塑造 | 第23-57页 |
第一节 齐鲁文化传统与晚明世风 | 第23-31页 |
一、齐鲁文化传统与明后期山左诗坛 | 第23-28页 |
二、晚明世风与士人的精神生活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王象春的家世与生平 | 第31-50页 |
一、家学源流与家世门风 | 第32-39页 |
二、生平经历与仕宦浮沉 | 第39-50页 |
第三节 王象春与新城王氏家族 | 第50-57页 |
一、身陷党争,殃及同宗 | 第51-54页 |
二、“吴桥兵变”与“辛未之难” | 第54-57页 |
第二章 王象春交游考略 | 第57-104页 |
第一节 交游简述 | 第57-71页 |
一、与山左时贤名人的交游 | 第57-62页 |
二、与东林党及其他反阉党人士的交游 | 第62-65页 |
三、与阉党分子及其他中间势力的交游 | 第65-67页 |
四、与骚坛文人的交游 | 第67-71页 |
第二节 王象春与钱谦益的交游与文学互动 | 第71-79页 |
一、王象春与钱谦益交游述论 | 第72-75页 |
二、王象春与钱谦益间的文学互动 | 第75-79页 |
第三节 王象春与同里好友公鼒、李若讷之交游 | 第79-86页 |
一、“相依连夜到参斜”——王象春与公鼒之交游 | 第79-83页 |
二、“交以文缔,最习知之”——王象春与李若讷之交游 | 第83-86页 |
第四节 王象春与同年好友钟惺、文翔凤之交游 | 第86-104页 |
一、从同年好友到形同陌路——王象春与钟惺之交游 | 第86-97页 |
二、“《齐音》谁能和?独有文太青”——王象春与文翔凤的交游 | 第97-104页 |
第三章 王象春《齐音》研究 | 第104-135页 |
第一节 《齐音》之版本及王士禛删选《齐音》考述 | 第104-114页 |
一、《齐音》之版本情况 | 第104-108页 |
二、王士禛删选《齐音》始末 | 第108-114页 |
第二节 《齐音》中的济南山水及王象春诗歌思想中的地域意识 | 第114-129页 |
一、《齐音》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 第116-125页 |
二、王象春诗歌思想中的地域意识 | 第125-129页 |
第三节 《齐音》与董芸《广齐音》之比较 | 第129-135页 |
一、内容上的差异 | 第130-132页 |
二、艺术风格之不同 | 第132-135页 |
第四章 王象春《问山亭诗》研究 | 第135-177页 |
第一节 《问山亭诗》的结集及版本情况述略 | 第135-142页 |
一、《问山亭诗》的结集情况 | 第135-138页 |
二、《问山亭诗》版本述略 | 第138-142页 |
第二节 《问山亭诗》的题材内容 | 第142-169页 |
一、记事抒怀诗 | 第143-153页 |
二、行旅纪游诗 | 第153-163页 |
三、题咏赠答诗 | 第163-169页 |
第三节 《问山亭诗》的风格特色 | 第169-177页 |
一、入仕之前:诗思新妙,富有神韵 | 第169-171页 |
二、入仕之后:诡奇险刻、沉郁悲慨 | 第171-174页 |
三、罢归之后:从慷慨悲凉、任侠狂狷到诗中有禅、神韵摇曳 | 第174-177页 |
第五章 王象春《李杜诗评》研究 | 第177-212页 |
第一节 《李杜诗评》之版本及内容述论 | 第177-188页 |
一、《李杜诗评》版本情况概述 | 第177-181页 |
二、《李杜诗评》的内容及特色 | 第181-188页 |
第二节 王象春“李杜优劣”论析 | 第188-206页 |
一、扬李抑杜之倾向的呈现方式 | 第188-190页 |
二、王象春李杜诗歌评点述论 | 第190-202页 |
三、王象春扬李抑杜原因探析 | 第202-206页 |
第三节 王象春评点李杜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 第206-212页 |
一、王象春创作《李杜诗评》的背景 | 第206-208页 |
二、王象春评点李杜诗歌的意义 | 第208-212页 |
第六章 王象春与新城王氏之文学 | 第212-234页 |
第一节 王象春与王之猷的诗歌创作 | 第212-215页 |
一、王之猷诗歌创作概述 | 第212-214页 |
二、王之猷之诗风及其对王象春的影响 | 第214-215页 |
第二节 王士禛手批《问山亭诗》始末及“神韵说”的形成 | 第215-226页 |
一、王象春、钱谦益之友谊对王士禛的沾溉 | 第215-217页 |
二、王士禛手批《问山亭诗》概述及手批时间考探 | 第217-223页 |
三、王士禛批点《问山亭诗》的特色及价值 | 第223-226页 |
第三节 王象春对王与玫和徐夜的影响 | 第226-234页 |
一、王与玫的诗歌创作及其对王象春诗风的继承 | 第226-229页 |
二、徐夜的诗歌创作及王象春对其诗风之影响 | 第229-234页 |
第七章 王象春的诗学创新及诗坛影响 | 第234-250页 |
第一节 “重开诗世界”——王象春诗学理论的创新性 | 第234-244页 |
一、师古不拟古——王象春的学古态度 | 第234-239页 |
二、“重开诗世界”——王象春自辟门庭的诗歌理论 | 第239-244页 |
第二节 王象春与晚明山左诗坛 | 第244-250页 |
一、从高倡“齐风”到“齐气”奔逸 | 第244-247页 |
二、王象春与“济南诗派” | 第247-250页 |
结语 | 第250-251页 |
附录一: 王士禛《问山亭诗》评点辑录 | 第251-258页 |
附录二: 《李杜诗评》标点整理本 | 第258-291页 |
附录三: 相关书影 | 第291-303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之科研成果 | 第314-315页 |
致谢 | 第315-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