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模糊C均值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2 基于聚类的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1-24页 |
第2章 基于邻域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算法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3 邻域粗糙集模型及改进 | 第26-29页 |
2.3.1 邻域粗糙集 | 第26-27页 |
2.3.2 邻域的确定方法 | 第27-28页 |
2.3.3 改进的属性重要度 | 第28-29页 |
2.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算法 | 第29-33页 |
2.4.1 特征选择过程 | 第29-30页 |
2.4.2 初始种群及编码方案 | 第30页 |
2.4.3 适应度函数 | 第30页 |
2.4.4 选择、交叉和变异 | 第30-31页 |
2.4.5 算法描述 | 第31-32页 |
2.4.6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32-33页 |
2.5 实验 | 第33-39页 |
2.5.1 KDD CUP 99 数据集 | 第33页 |
2.5.2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 第33-35页 |
2.5.3 实验设置 | 第35页 |
2.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自适应最佳聚类数目的模糊聚类算法 | 第40-60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相关研究 | 第41-43页 |
3.3 相异性度量 | 第43-46页 |
3.4 基于局部密度的初始聚类中心选择算法 | 第46-50页 |
3.4.1 问题定义 | 第47-48页 |
3.4.2 算法描述 | 第48-49页 |
3.4.3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3.5 自适应最佳聚类数目的FCM算法 | 第50-52页 |
3.5.1 新的模糊聚类有效性指标 | 第50页 |
3.5.2 算法描述 | 第50-51页 |
3.5.3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3.6 实验 | 第52-57页 |
3.6.1 实验数据集 | 第52-53页 |
3.6.2 实验设置 | 第53-54页 |
3.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4章 自适应m值的模糊聚类算法 | 第60-70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相关研究 | 第61页 |
4.3 自适应m值的FCM算法 | 第61-66页 |
4.3.1 新的聚类有效性函数 | 第61-62页 |
4.3.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第62-64页 |
4.3.3 算法描述 | 第64-66页 |
4.3.4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66页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4.1 实验设置 | 第66-67页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自适应混合特征加权的模糊聚类算法 | 第70-86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相关研究 | 第71-73页 |
5.3 自适应混合特征加权的FCM算法 | 第73-79页 |
5.3.1 粗糙模糊C均值算法 | 第73-74页 |
5.3.2 阴影集 | 第74-75页 |
5.3.3 问题定义 | 第75-78页 |
5.3.4 算法描述 | 第78-79页 |
5.3.5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 第79页 |
5.4 实验 | 第79-84页 |
5.4.1 实验设置 | 第79-80页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原型系统 | 第86-96页 |
6.1 原型系统设计方案 | 第86-88页 |
6.1.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86页 |
6.1.2 系统体系结构 | 第86-88页 |
6.1.3 网络入侵取证流程 | 第88页 |
6.2 原型系统主界面 | 第88-95页 |
6.2.1 客户端系统主界面 | 第88-89页 |
6.2.2 服务器端系统主界面 | 第89页 |
6.2.3 入侵取证相关界面 | 第89-9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总结 | 第96-97页 |
7.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的课题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