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左传》疑问句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左传》与作者简介第10-11页
        1.1.1 《左传》第10页
        1.1.2 作者第10-11页
    1.2 研究概况第11-13页
        1.2.1 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已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3-14页
        1.3.2 研究的实际意义第14页
    1.4 本文疑问句的分类第14页
    1.5 语料统计情况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1.5.1 语料统计情况第14-15页
        1.5.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左传》询问句研究第16-36页
    2.1 特指问句第16-30页
        2.1.1 以“何”标记的特指问问第17-24页
        2.1.2 以“谁”标记的特指问问第24-26页
        2.1.3 以“孰”标记的特指问句第26-27页
        2.1.4 以“焉”标记的特指问问第27页
        2.1.5 以“安”标记的特指问句第27-28页
        2.1.6 以“胡”作标记的特指问句第28页
        2.1.7 以“几”、“几何”作标记的特指问句第28-29页
        2.1.8 以“曷”作标记的特指问句第29页
        2.1.9 小结《左传》特指问句特点第29-30页
    2.2 是非问句第30-32页
        2.2.1 由语气词标记的是非问句第30-31页
        2.2.2 无标记的是非问句第31-32页
        2.2.3 小结《左传》是非问句特点第32页
    2.3 选择问句第32-34页
        2.3.1 由疑问代词标记的选择问句第33页
        2.3.2 由疑问句法结构标记的选择问句第33-34页
        2.3.3 由疑问语气词标记的选择问句第34页
        2.3.4 小结《左传》选择问句特点第34页
    2.4 正反问句第34-36页
第3章 《左传》测度句研究第36-41页
    3.1 由“其”类标记的测度句第36-37页
        3.1.1 单由“其”作标记的测度句第36-37页
        3.1.2 “其……乎”标记的测度句第37页
        3.1.3 “庶……乎”标记的测度句第37页
        3.1.4 “殆……乎”标记的测度句第37页
    3.2 由“无乃”类标记的测度句第37-39页
        3.2.1 单由“无乃”标记的测度句第38页
        3.2.2 “无乃……乎”标记的测度句第38-39页
        3.2.3 “无乃……也”标记的测度句第39页
    3.3 单由句末语气词标记的测度句第39-40页
        3.3.1 单由“乎”标记的测度句第39页
        3.3.2 单由“也”标记的测度句第39-40页
    3.4 小结《左传》测度句特点第40-41页
第4章 《左传》反诘句研究第41-66页
    4.1 特指问反诘句第41-51页
        4.1.1“何”系特指问反诘句第41-47页
        4.1.2“焉”系特指问反诘句第47-48页
        4.1.3“谁”系特指问反诘句第48-50页
        4.1.4“孰”标记的特指问反诘句第50页
        4.1.5“安”系标记的特指问反诘句第50-51页
        4.1.6“胡”系标记的特指问反诘句第51页
    4.2 是非问反诘句第51-64页
        4.2.1“岂”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1-55页
        4.2.2“况”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5-56页
        4.2.3“庸”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6-57页
        4.2.4“其”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7-59页
        4.2.5“独”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9页
        4.2.6“几”系是非问反诘句第59页
        4.2.7 助动词、否定词作标记的是非问反诘句第59-64页
        4.2.8 单由语气词作标记的是非问反诘句第64页
    4.3 小结反诘句特点第64-66页
第5章 结语第66-69页
    5.1 疑问句量化第66页
    5.2 疑问句分类第66-67页
    5.3 代表性疑问词第67页
    5.4 疑问标记第67-68页
    5.5 局限性与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玉山紫湖闽南话语法研究
下一篇:刘向《列女传》偏正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