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对桂东南容县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影响分析与滑坡监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花岗岩残坡积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边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3 滑坡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容县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的基本特征 | 第24-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3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5页 |
2.1.4 地质概况 | 第25-26页 |
2.2 边坡的破坏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26-32页 |
2.2.1 滑坡 | 第26-28页 |
2.2.2 崩塌 | 第28页 |
2.2.3 不稳定斜坡 | 第28-30页 |
2.2.4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3.1 地层岩性 | 第33页 |
3.2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5页 |
3.2.1 粒度组成特征 | 第33-34页 |
3.2.2 抗剪强度指标 | 第34页 |
3.2.3 渗透系数 | 第34-35页 |
3.3 降雨 | 第35页 |
3.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5-36页 |
3.5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6 植被 | 第36页 |
3.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容县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7-78页 |
4.1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 第37-54页 |
4.1.1 试验设备 | 第37-38页 |
4.1.2 试验目的 | 第38页 |
4.1.3 试验场地选取 | 第38-39页 |
4.1.4 试验方案 | 第39-41页 |
4.1.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54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76页 |
4.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54-58页 |
4.2.2 计算方案 | 第58-59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59-76页 |
4.3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容县花岗岩残坡积土滑坡监测技术 | 第78-91页 |
5.1 边坡监测系统设计 | 第78-85页 |
5.1.1 监测场地选取 | 第78-79页 |
5.1.2 监测内容 | 第79-80页 |
5.1.3 监测方案 | 第80-83页 |
5.1.4 监测仪器的安装 | 第83-85页 |
5.2 监测数据分析 | 第85-90页 |
5.2.1 降雨量 | 第85-86页 |
5.2.2 位移 | 第86-87页 |
5.2.3 土体体积含水率 | 第87-88页 |
5.2.4 孔隙水压力 | 第88-90页 |
5.3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