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1 国际配电自动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思路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可靠性因素体系与试点地区现状分析 | 第13-24页 |
2.1 供电可靠性因素体系分析 | 第13-15页 |
2.1.1 供电可靠性指标 | 第13页 |
2.1.2 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 第13-15页 |
2.2 试点地区现状分析 | 第15-22页 |
2.2.1 试点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2.2.2 可靠性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2.2.3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2.2.4 配电网一次网架与设备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2.5 线路运行现状分析 | 第21页 |
2.2.6 配电通信系统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2.3.1 配电自动化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页 |
2.3.2 电网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页 |
2.3.3 电网设备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2.3.4 通信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试点地区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 | 第24-38页 |
3.1 整体规划目标 | 第24页 |
3.2 配电自动化主站规划 | 第24-28页 |
3.2.1 配电自动化主站规划原则 | 第25页 |
3.2.2 配电自动化主站规划设计 | 第25-28页 |
3.3 配网一次网架及设备规划 | 第28-31页 |
3.3.1 基于网架的供电可靠性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3.2 基于网架的供电可靠性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3.3.3 一次网架规划设计 | 第30-31页 |
3.3.4 一次设备规划设计 | 第31页 |
3.4 配电自动化终端布局规划 | 第31-35页 |
3.4.1 基于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终端布局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3.4.2 基于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终端布局计算结果 | 第34-35页 |
3.4.3 配电终端规划设计 | 第35页 |
3.5 通信系统规划 | 第35-37页 |
3.5.1 通信业务要求 | 第35页 |
3.5.2 通信方式比较 | 第35-36页 |
3.5.3 通信系统规划设计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与主要内容 | 第38-49页 |
4.1 配电主站建设实施方案 | 第38-40页 |
4.1.1 建设原则 | 第38页 |
4.1.2 实施方案 | 第38-40页 |
4.2 一次网架建设实施方案 | 第40-41页 |
4.2.1 建设原则 | 第40页 |
4.2.2 实施方案 | 第40-41页 |
4.2.3 具体实施内容 | 第41页 |
4.3 一次设备建设实施方案 | 第41-43页 |
4.3.1 建设原则 | 第41页 |
4.3.2 实施方案 | 第41-42页 |
4.3.3 具体实施内容 | 第42-43页 |
4.4 配电终端建设实施方案 | 第43-45页 |
4.4.1 技术要求 | 第43-44页 |
4.4.2 具体实施内容 | 第44-45页 |
4.5 配电通信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 第45-48页 |
4.5.1 建设原则 | 第45页 |
4.5.2 实施方案 | 第45-48页 |
4.5.3 具体实施内容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第49-52页 |
5.1 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 第49页 |
5.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 第49页 |
5.3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 第49-51页 |
5.3.1 经济效益 | 第49-50页 |
5.3.2 管理效益 | 第50-51页 |
5.3.3 社会效益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