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1.4.1 本文创新 | 第13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有关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4-25页 |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4页 |
2.2 盈余管理动机 | 第14-16页 |
2.2.1 债务契约动机 | 第14-15页 |
2.2.2 融资动机 | 第15页 |
2.2.3 业绩考核和股利分配政策动机 | 第15页 |
2.2.4 其他动机 | 第15-16页 |
2.3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一般行业上市公司的异同 | 第16-17页 |
2.3.1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一般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同点 | 第16-17页 |
2.3.2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与一般行业上市公司的不同点 | 第17页 |
2.4 盈余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17-19页 |
2.5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 第19-25页 |
2.5.1 一般行业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 第19-22页 |
2.5.2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方法 | 第22-25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状况实证研究 | 第25-34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5-28页 |
3.1.1 模型选择 | 第25页 |
3.1.2 模型思路 | 第25-26页 |
3.1.3 模型改进 | 第26-28页 |
3.2 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实证 | 第28-32页 |
3.2.1 数据样本及来源 | 第28页 |
3.2.2 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实证结果 | 第28-31页 |
3.2.3 盈余频数分布法辅助证明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 | 第31-32页 |
3.3 不同性质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对比研究 | 第32-33页 |
3.3.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分类 | 第32页 |
3.3.2 数据样本说明 | 第32-33页 |
3.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4章 盈余管理对商业银行产生的经济影响 | 第34-40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34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34-37页 |
4.2.1 解释变量 | 第34-35页 |
4.2.2 被解释变量 | 第35-36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6页 |
4.2.4 检验模型 | 第36-37页 |
4.3 检验结果 | 第37-39页 |
4.3.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各年度结果 | 第37-38页 |
4.3.2 盈余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38页 |
4.3.3 回归检验结果 | 第38-39页 |
4.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5章 控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政策与建议 | 第40-43页 |
5.1 加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感 | 第40页 |
5.2 健全商业银行治理体系 | 第40-41页 |
5.3 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 | 第41页 |
5.4 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 第41-42页 |
5.5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