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耐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于高通量表型组的动态生长遗传结构解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2-14页
第一部分 玉米干旱相关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14-57页
    1 前言第14-27页
        1.1 玉米重要性第14页
        1.2 关联分析第14-23页
            1.2.1 关联分析概念及优点第14-16页
            1.2.2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第16-18页
            1.2.3 关联分析的模型发展第18-19页
            1.2.4 植物关联分析研究概况第19-22页
            1.2.5 玉米抗旱关联分析研究第22-23页
        1.3 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23-24页
        1.4 耐旱研究的困难及耐旱指标第24-25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2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7-33页
        2.1 实验材料与田间设计第27-28页
        2.2 田间取样第28-29页
        2.3 代谢物测定第29-30页
        2.4 基因型数据及基因型填补第30-31页
            2.4.1 基因型数据第30页
            2.4.2 基因型推算第30-31页
        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1-32页
        2.6 杂交种的代谢物表现第32-33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3-49页
        3.1 推算基因型的准确性第33-35页
        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5-45页
        3.3 杂交种代谢物与生理性状变异分析第45-49页
    4 讨论第49-57页
        4.1 为何选CML312作为测验种第49-50页
        4.2 基因型推算第50-51页
        4.3 GWAS及验证第51-55页
            4.3.1 GWAS阈值选择第51页
            4.3.2 GWAS模型选择第51-52页
            4.3.3 PCA分析第52页
            4.3.4 与低密度标记结果比较第52-55页
        4.4 候选基因分析第55页
        4.5 总结第55-57页
第二部分 基于高通量表型组和QTL分析解析玉米动态生长遗传结构第57-93页
    1 引言第57-72页
        1.1 作物遗传改良的方法与挑战第57-60页
        1.2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第60-63页
            1.2.1 QTL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60-61页
            1.2.2 QTL的定位及克隆第61-63页
        1.3 高通量表型组学第63-70页
            1.3.1 表型组学概念及优点第63-64页
            1.3.2 表型平台常用光学技术第64-66页
            1.3.3 国内外表型平台发展及分类第66-70页
                1.3.3.1 环境可控的室内表型平台第67页
                1.3.3.2 植物根系表型平台第67-68页
                1.3.3.3 大田植物表型平台第68-69页
                1.3.3.4 国内表型平台发展第69页
                1.3.3.5 国内外表型组学相关会议第69-70页
        1.4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进展第70-71页
        1.5 表型组学未来挑战第71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1-7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2-78页
        2.1 实验材料、种植条件及实验设计第72-74页
        2.2 图像分析和性状提取第74-76页
        2.3 早期生长阶段的表型对产量的预测第76-77页
        2.4 遗传力分析第77页
        2.5 基因型,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77页
        2.6 性状-位点网络构建第77-7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8-90页
        3.1 玉米高通量表型平台第78页
        3.2 表型平台用于玉米表型鉴定的性能评估第78-80页
        3.3 玉米表型的自然变异第80-82页
        3.4 QTL分析第82-88页
        3.5 一些新性状可用作最终产量预测的指标第88-90页
    4 讨论第90-93页
        4.1 平台特性及优势第90页
        4.2 QTL分布特性第90-91页
        4.3 产量预测与理想株型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9页
附录第109-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耻垢分枝杆菌中KdpD/KdpE双组份系统调控钾离子泵KdpFABC的研究
下一篇:根癌农杆菌GW4中酶促和H2O2介导的非酶促锑氧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