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电磁信号数据采集与信号识别系统设计 | 第15-35页 |
2.1 电磁兼容机理概述 | 第15-16页 |
2.2 系统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3 基于VC++/MFC的系统软件设计 | 第18-32页 |
2.3.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18-20页 |
2.3.2 系统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20-22页 |
2.3.3 信号采集与识别系统软件的实现与运行 | 第22-32页 |
2.4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待改进问题 | 第32-34页 |
2.4.1 测试仪器的控制 | 第32-33页 |
2.4.2 系统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 第33页 |
2.4.3 系统运行时间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复杂电磁环境的信号采集与识别系统天线设计 | 第35-52页 |
3.1 八木天线与微带天线的介绍 | 第35-39页 |
3.1.1 八木天线的结构 | 第35-36页 |
3.1.2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36页 |
3.1.3 八木天线应用的优缺点 | 第36页 |
3.1.4 微带天线的简介 | 第36-37页 |
3.1.5 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与馈电方式 | 第37-39页 |
3.2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3.2.1 传输线法 | 第40-41页 |
3.2.2 空腔模型 | 第41页 |
3.2.3 积分方程法 | 第41-42页 |
3.2.4 其他方法 | 第42-43页 |
3.3 矩形贴片天线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3.3.1 基片材料的选取 | 第43页 |
3.3.2 贴片宽度W的选取 | 第43-44页 |
3.3.3 贴片长度L的选取 | 第44页 |
3.3.4 频带宽度BW | 第44-45页 |
3.4 不同形状工作于2.4GHz的微带天线设计与分析 | 第45-51页 |
3.4.1 贴片天线的尺寸确定与建模 | 第45-46页 |
3.4.2 两种天线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46-49页 |
3.4.3 平面倒F天线的设计与分析 | 第49-51页 |
3.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电磁仿生结构的天线设计 | 第52-67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蝴蝶型电磁仿生天线的设计 | 第52-54页 |
4.3 基于电磁超介质的仿生结构天线设计 | 第54-59页 |
4.3.1 电磁超介质简介 | 第54页 |
4.3.2 电磁超介质的奇异特性 | 第54-56页 |
4.3.3 基于电磁超介质的仿生结构天线设计 | 第56-58页 |
4.3.4 电磁超介质结构在仿生天线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 第58-59页 |
4.4 树状仿生天线设计 | 第59-64页 |
4.4.1 天线结构 | 第59-61页 |
4.4.2 树状仿生天线参数研究 | 第61-64页 |
4.5 仿生天线在电磁采集与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 第64-66页 |
4.5.1 仿生天线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 第64-65页 |
4.5.2 仿生天线在本电磁采集与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4.6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