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处理软基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软弱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 第10-12页 |
1.1.1 软弱地基及软土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软土的特征 | 第10-11页 |
1.1.3 软土地基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1.1.4 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 第12页 |
1.2 排水固结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固结分析研究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强夯加固法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强夯法的发展及适用条件 | 第15-17页 |
1.3.2 强夯法加固机理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2 堆载预压联合强夯处理软土地基的理论计算 | 第20-39页 |
2.1 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的理论计算 | 第20-30页 |
2.1.1 沉降计算 | 第22-24页 |
2.1.2 固结度计算 | 第24-30页 |
2.2 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的理论计算 | 第30-38页 |
2.2.1 沉降计算 | 第30-33页 |
2.2.2 固结度计算 | 第33-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联合强夯法设计与施工技术 | 第39-47页 |
3.1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的设计 | 第39-40页 |
3.1.1 塑料排水板的选用 | 第39页 |
3.1.2 塑料排水板的布置方式 | 第39-40页 |
3.1.3 等效换算直径 | 第40页 |
3.1.4 设计间距 | 第40页 |
3.1.5 打设深度 | 第40页 |
3.2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的施工技术 | 第40-41页 |
3.2.1 施工机械要求 | 第40-41页 |
3.2.2 施工要素 | 第41页 |
3.2.3 质量控制要点 | 第41页 |
3.3 强夯法的设计 | 第41-44页 |
3.3.1 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2 夯击能的选择 | 第42页 |
3.3.3 夯点的布置及间距 | 第42-43页 |
3.3.4 单点的夯击数和夯击遍数 | 第43-44页 |
3.3.5 间隔时间 | 第44页 |
3.4 强夯法的施工技术 | 第44-45页 |
3.4.1 施工机具 | 第44页 |
3.4.2 施工程序 | 第44页 |
3.4.3 施工要点 | 第44-45页 |
3.5 强夯震动影响的分析 | 第45-46页 |
3.5.1 强夯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 隔振沟的效果分析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工程应用实例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6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7-48页 |
4.2 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48-51页 |
4.2.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48-50页 |
4.2.2 工程水文条件 | 第50-51页 |
4.3 场地岩土抗震稳定性评价及抗震措施分析 | 第51-52页 |
4.3.1 砂土液化判定 | 第51-52页 |
4.3.2 软土震陷判定 | 第52页 |
4.3.3 其他不良地质作用 | 第52页 |
4.4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 第52-57页 |
4.4.1 设计要求 | 第52-53页 |
4.4.2 设计方案内容 | 第53-57页 |
4.5 监测方案 | 第57-58页 |
4.5.1 监测方案要求 | 第57-58页 |
4.5.2 监测方案设计 | 第58页 |
4.6 堆载预压阶段监测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4.6.1 地表沉降与时间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4.6.2 分层沉降与理论计算沉降量的关系 | 第59-60页 |
4.6.3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4.7 强夯阶段监测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7.1 单击夯沉量和夯击次数的关系 | 第61-62页 |
4.7.2 强夯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4.7.3 强夯前后静力触探结果的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4.7.4 强夯后原位载荷试验结果 | 第64-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