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与归因 | 第17-25页 |
| ·我国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与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 第17-20页 |
| ·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年轻化 | 第17-18页 |
| ·学历与工程实践能力存在强烈反差 | 第18-19页 |
| ·普遍重视学术研究,忽视工程实践 | 第19页 |
| ·具备"双师型"资格比率偏低 | 第19-20页 |
| ·影响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原因 | 第20-22页 |
| ·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束缚 | 第20-21页 |
| ·高等院校考核与晋职政策导向 | 第21页 |
| ·师资队伍结构组成单一 | 第21页 |
| ·过于形式化的企业实践 | 第21-22页 |
|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 ·基于"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挑战 | 第22-23页 |
|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要求 | 第23页 |
| ·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 第23页 |
| ·由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所决定 | 第23-25页 |
| 3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师资发展方案及其启示 | 第25-28页 |
|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访问教授计划" | 第25-26页 |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师"校外实践活动"与"实践教授"岗位 | 第26-27页 |
|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教育培训法"与"兼职教师"制度 | 第27-28页 |
| 4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 第28-38页 |
| ·高校青年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 第28-30页 |
| ·增设工程实践背景要求 | 第28页 |
| ·学缘结构多元化 | 第28-29页 |
| ·队伍结构组成多样化 | 第29-30页 |
| ·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改革 | 第30-33页 |
| ·增加工程实践岗前培训 | 第30页 |
| ·完善企业实践制度 | 第30-31页 |
| ·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 | 第31-32页 |
| ·参与行业短期培训 | 第32-33页 |
| ·高校青年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 第33-36页 |
| ·增设工程实践能力考核要求 | 第33页 |
| ·调整职称晋级政策导向 | 第33-34页 |
| ·对实践性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 第34-36页 |
|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制度改革 | 第36-38页 |
| ·选择有效的激励模式 | 第36-37页 |
| ·激发自我激励意识 | 第37-38页 |
| 5 我国两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案例 | 第38-46页 |
|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 第39-42页 |
| ·多元化师资 | 第39-40页 |
| ·校企合作联盟为基础的岗前培训体制 | 第40页 |
| ·定期走访企业制度 | 第40-41页 |
| ·建立官产学联合校内实训基地 | 第41页 |
| ·工程实践培训导向性的评价政策 | 第41-42页 |
|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 | 第42-46页 |
| ·各类师资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 第42页 |
|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 第42-43页 |
| ·基于TC-CMM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估体系 | 第43-44页 |
| ·与评价制度充分配合的薪酬制度改革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