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2 IEEE802.11系列与IEEE802.11ah标准概述 | 第14-30页 |
2.1 WLAN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2.1.1 IEEE802.11系列标准概述 | 第14-15页 |
2.1.2 信道划分 | 第15-17页 |
2.2 IEEE802.11ah标准简介与应用场景 | 第17-19页 |
2.2.1 IEEE802.11ah标准简介 | 第17页 |
2.2.2 IEEE802.11ah应用场景 | 第17-19页 |
2.3 IEEE802.11ah物理层技术介绍 | 第19-25页 |
2.3.1 频段划分 | 第19-20页 |
2.3.2 子载波 | 第20页 |
2.3.3 调制编码方案 | 第20-21页 |
2.3.4 物理层帧结构 | 第21-22页 |
2.3.5 标准发射机模型 | 第22-24页 |
2.3.6 系统参数 | 第24-25页 |
2.4 IEEE802.11ahMAC层技术介绍 | 第25-29页 |
2.4.1 媒体接入层概述 | 第25页 |
2.4.2 支持大量接入节点 | 第25-27页 |
2.4.3 信道接入 | 第27-28页 |
2.4.4 低功耗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IEEE802.11ah物理层基带信号生成 | 第30-42页 |
3.1 发射机基带信号产生过程 | 第30-39页 |
3.1.1 信号域 | 第31页 |
3.1.2 数据域 | 第31-39页 |
3.2 信道模型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IEEE802.11ah物理层同步算法 | 第42-60页 |
4.1 OFDM同步算法概述 | 第42-43页 |
4.2 非理想估计对接收机影响 | 第43-44页 |
4.2.1 帧同步偏移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载波频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适合IEEE802.11ah的同步算法 | 第44-56页 |
4.3.1 帧捕获 | 第45-51页 |
4.3.2 粗频偏估计 | 第51-52页 |
4.3.3 符号定时 | 第52-53页 |
4.3.4 细频偏估计 | 第53-56页 |
4.4 性能仿真 | 第56-59页 |
4.4.1 仿真参数 | 第56页 |
4.4.2 定时同步 | 第56-58页 |
4.4.3 频偏估计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IEEE802.11ah物理层信道估计算法 | 第60-72页 |
5.1 OFDM信道估计概述 | 第60-63页 |
5.1.1 估计算法 | 第60-61页 |
5.1.2 估计准则 | 第61-62页 |
5.1.3 非理想信道估计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 第63-67页 |
5.2.1 IEEE802.11ah导频图案 | 第63-64页 |
5.2.2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结构 | 第64页 |
5.2.3 插值方法 | 第64-65页 |
5.2.4 算法仿真 | 第65-67页 |
5.3 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 | 第67-68页 |
5.4 信道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5.4.1 固定导频与训练序列的相位补偿 | 第68-69页 |
5.4.2 多普勒频偏对固定导频估计的影响 | 第69页 |
5.4.3 Traveling Pilot改善信道估计性能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接收机方案及其性能分析 | 第72-79页 |
6.1 接收机总体结构 | 第72-75页 |
6.1.1 SNR估计 | 第73-74页 |
6.1.2 Repetition信号的合并 | 第74-75页 |
6.2 接收机性能仿真 | 第75-77页 |
6.2.1 MCS0-rep2系统BER性能 | 第76-77页 |
6.2.2 不同MCS下BER比较 | 第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9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87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