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6页
        1.1.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第12-13页
        1.1.2 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第13-14页
        1.1.3 联合培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14-15页
        1.1.4 联合培养顺应了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第15-16页
        1.1.5 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教资源为联合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第16页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7-24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7-22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22-23页
        1.3.3 文献综述评述第23-24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4-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思路第25页
        1.4.3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第28-3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8-30页
        2.1.1 研究生第28页
        2.1.2 机制第28-29页
        2.1.3 协同创新第29页
        2.1.4 科教协同育人第29-30页
        2.1.5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第30页
    2.2 协同学理论第30-31页
    2.3 协同学理论在校所合作教育中的应用第31-32页
    2.4 协同创新理念在大学的应用第32-33页
第三章 国外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第33-39页
    3.1 国外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第33-37页
        3.1.1 法国的联合培养第33-34页
        3.1.2 美国的联合培养第34-35页
        3.1.3 德国的联合培养第35-36页
        3.1.4 日本的联合培养第36-37页
    3.2 取得的经验第37-39页
        3.2.1 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导向推动大学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第37-38页
        3.2.2 大学与科研院所积极主动联合培养第38页
        3.2.3 培养主体协同创新,建立共赢机制第38页
        3.2.4 共建实验室促进彼此融合第38-39页
第四章 国内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典案例第39-46页
    4.1 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创新体系第39-41页
        4.1.1 基本情况第39页
        4.1.2 运行机制第39-40页
        4.1.3 创新体系特点第40-41页
    4.2 西南科技大学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第41-43页
        4.2.1 基本情况第41-42页
        4.2.2 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模式第42页
        4.2.3 管理机制第42-43页
    4.3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中心模式第43-44页
        4.3.1 基本情况第43页
        4.3.2 组织保障机制第43-44页
    4.4 教育部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第44-45页
        4.4.1 招生计划第44页
        4.4.2 联合培养机制第44-45页
    4.5 国内联合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第45-46页
第五章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调查第46-67页
    5.1 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第46-48页
    5.2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第48-59页
        5.2.1 与广西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院所调查第48-49页
        5.2.2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形式第49-51页
        5.2.3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机制现状研究第51-59页
    5.3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存在的问题第59-64页
        5.3.1 广西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小第59-62页
        5.3.2 学校课程和科研院所研究内容脱节第62页
        5.3.3 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第62页
        5.3.4 联合培养中如何选择师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第62-64页
    5.4 联合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64-67页
        5.4.1 未实现联合招生、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第64页
        5.4.2 缺乏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共赢机制第64-66页
        5.4.3 对联合培养的认识不足第66页
        5.4.4 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以及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监督、指导第66页
        5.4.5 规章制度、管理模式、配套服务不完善第66-67页
第六章 建立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对策第67-75页
    6.1 更新理念,提高对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战略性认识第67-68页
        6.1.1 加强宣传联合培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第67页
        6.1.2 运用协同学理论、借鉴产学研联合培养经验指导联合培养第67-68页
    6.2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第68-69页
        6.2.1 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法规,规范联合培养行为第68页
        6.2.2 加大对联合培养的支持力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全面培养第68-69页
        6.2.3 成立由政府监管的联合研究生院第69页
    6.3 完善联合培养的选择机制第69-72页
        6.3.1 做好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工作第69-70页
        6.3.2 优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指导第70-71页
        6.3.3 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第71-72页
    6.4 完善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激励机制第72-74页
        6.4.1 大学的激励机制第72页
        6.4.2 科研院所的激励机制第72-73页
        6.4.3 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共赢机制第73-74页
    6.5 构建联合培养约束机制第74-75页
        6.5.1 建立大学与科研院所协联合培养的评价机制第74页
        6.5.2 明确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成果归属机制第74-7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购买民办子弟学校学位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
下一篇: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