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纳米银和二氧化铈对MBBR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0页
        1.1.2 纳米材料对水环境的危害第10-12页
        1.1.3 Ag NPs和CeO_2 NPs的应用第12-13页
        1.1.4 Ag NPs和CeO_2 NPs对水环境的危害第13页
    1.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第13-17页
        1.2.1 MBBR的发展第13-14页
        1.2.2 MBBR填料第14页
        1.2.3 MBBR工艺特点第14-15页
        1.2.4 MBBR脱氮原理第15-16页
        1.2.5 MBBR在脱氮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 污水处理系统中Ag NPs和CeO_2 NPs的研究第17-20页
        1.3.1 Ag NPs和CeO_2 NPs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归趋第17-18页
        1.3.2 Ag NPs和CeO_2 NPs对水处理系统效能的影响第18-19页
        1.3.3 Ag NPs和CeO_2 NPs对水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19-20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0-22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1 实验装置第22页
    2.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第22-23页
        2.2.1 接种污泥第22-23页
        2.2.2 实验用水第23页
    2.3 MBBR挂膜启动与运行第23页
    2.4 Ag NPs和CeO_2 NPs第23-24页
    2.5 实验设置第24-25页
    2.6 分析方法第25-28页
        2.6.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第25页
        2.6.2 扫描电镜第25页
        2.6.3 细胞膜完整性测定第25页
        2.6.4 胞外聚合物提取及分析第25-26页
        2.6.5 关键酶活性测定第26-27页
        2.6.6 统计分析方法第27-28页
第3章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的短期影响第28-38页
    3.1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生物脱氮的短期影响第28-29页
    3.2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29-31页
    3.3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胞外聚合物分泌的影响第31-36页
    3.4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脱氮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3.5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的长期影响第38-52页
    4.1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生物脱氮的长期影响第38-39页
    4.2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生物量的影响第39-41页
    4.3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41-43页
    4.4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 EPS分泌的影响第43-49页
        4.4.1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生物膜EPS产量的影响第43-45页
        4.4.2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生物膜EPS性质的影响第45-49页
    4.5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关键酶活性的长期影响第49-50页
    4.6 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Ag NPs和CeO_2 NPs对MBBR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第52-62页
    5.1 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分析第52-53页
    5.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第53-55页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55-61页
        5.3.1 MBBR中细菌门类丰度的变化第55-57页
        5.3.2 MBBR中细菌纲水平上丰度的变化第57-58页
        5.3.3 MBBR中细菌目水平上丰度的变化第58-59页
        5.3.4 MBBR中细菌属水平上丰度的变化第59-61页
    5.4 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流”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初中生为例
下一篇:PBL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