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多核平台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 多核并行编程技术与难点 | 第16-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页 |
1.4 论文的结构和组织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Tilera多核片上架构综述 | 第19-29页 |
2.1 多核架构概述 | 第19-21页 |
2.1.1 可编程多核处理器 | 第20页 |
2.1.2 I/O设备 | 第20-21页 |
2.2 Tile处理器架构 | 第21-24页 |
2.2.1 处理器引擎 | 第22页 |
2.2.2 高速缓存引擎 | 第22-23页 |
2.2.3 交换引擎 | 第23-24页 |
2.3 核阵列 | 第24-26页 |
2.3.1 网络输入数据流 | 第25-26页 |
2.3.2 网络输出数据流 | 第26页 |
2.3.3 直达高速缓存I/O | 第26页 |
2.4 高速缓存架构 | 第26-28页 |
2.4.1 高速缓存架构概述 | 第26-27页 |
2.4.2 缓存微架构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多核架构上核间通信分析与研究 | 第29-51页 |
3.1 iMesh网络 | 第29-33页 |
3.1.1 iMesh网络分析 | 第29-32页 |
3.1.2 网状网络 | 第32页 |
3.1.3 核间网络 | 第32-33页 |
3.2 通信机制 | 第33-35页 |
3.2.1 共享内存 | 第34-35页 |
3.2.2 硬件网络 | 第35页 |
3.3 动态网络 | 第35-38页 |
3.3.1 网络属性 | 第35-36页 |
3.3.2 存储网络 | 第36-37页 |
3.3.3 消息网络 | 第37-38页 |
3.4 静态网络 | 第38-40页 |
3.4.1 静态网络概述 | 第38页 |
3.4.2 静态路由协议 | 第38-39页 |
3.4.3 数据流量控制和用户访问级特殊功能寄存器 | 第39-40页 |
3.5 用户动态网络 | 第40-50页 |
3.5.1 UDN基本用法 | 第40-41页 |
3.5.2 避免UDN死锁 | 第41-42页 |
3.5.3 寄存器设置 | 第42-44页 |
3.5.4 UDN应用 | 第44-47页 |
3.5.5 UDN测试与分析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多核架构上并行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51-75页 |
4.1 MCAPI模型分析 | 第51-55页 |
4.1.1 MCAPI节点分析 | 第52-53页 |
4.1.2 MCAPI通信类型 | 第53-55页 |
4.2 Phoenix模型分析 | 第55-57页 |
4.2.1 Phoenix框架数据处理流程 | 第55-56页 |
4.2.2 Phoenix框架缓冲区管理机制 | 第56页 |
4.2.3 Phoenix框架错误恢复机制 | 第56-57页 |
4.3 MCAPI模型实现 | 第57-65页 |
4.3.1 模块设计 | 第57-60页 |
4.3.2 数据结构设计 | 第60-62页 |
4.3.3 函数接.实现 | 第62-65页 |
4.4 Phoenix模型架构实现 | 第65-70页 |
4.4.1 Phoenix框架并发和本地管理 | 第65-66页 |
4.4.2 Phoenix数据结构设计 | 第66-68页 |
4.4.3 任务工作负载特性 | 第68页 |
4.4.4 Key-value数据结构 | 第68-70页 |
4.5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的并行设计 | 第70-73页 |
4.5.1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的分析 | 第70页 |
4.5.2 基于Phoenix框架低照度图像算法的并行架构设计与实现 | 第70-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硬件通信和并行模型的测试与分析 | 第75-89页 |
5.1 MCAPI通信测试与分析 | 第75-78页 |
5.1.1 测试平台 | 第75-76页 |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6-78页 |
5.2 Phoenix框架多核性能分析 | 第78-83页 |
5.2.1 测试方法 | 第78-79页 |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9-83页 |
5.3 Phoenix应用的测试与分析 | 第83-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9页 |
6.2 研究方向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