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 1.4 我国工商业电力定价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我国工商业电力定价的缘由 | 第12-13页 |
| 1.4.2 我国工商业电力定价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3-14页 |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4-16页 |
|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 1.5.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工商业电力定价方式的国内外比较 | 第16-25页 |
| 2.1 电价理论简述 | 第16页 |
| 2.2 影响工商业电价的因素 | 第16-17页 |
| 2.3 我国工商业电价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2.3.1 输电、配电电价结构问题 | 第17页 |
| 2.3.2 居民和工商业电价结构问题 | 第17-18页 |
| 2.4 工商业电力定价方式的国内外比较 | 第18-20页 |
| 2.4.1 二部制电价 | 第18-20页 |
| 2.4.2 分时电价制 | 第20页 |
| 2.4.3 阶梯电价制 | 第20页 |
| 2.5 我国电价水平的国内外比较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20-24页 |
| 2.5.1 我国电价水平的国内外比较—汇率比较法 | 第20-22页 |
| 2.5.2 电价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2-24页 |
| 2.5.3 我国电价水平与汇率 | 第24页 |
| 2.5.4 我国电价水平与能耗 | 第24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工商业电力定价模型 | 第25-45页 |
| 3.1 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 3.1.1 电力金融交易 | 第25页 |
| 3.1.2 电力远期合同交易 | 第25页 |
| 3.1.3 电力期货交易 | 第25页 |
| 3.1.4 电力期权交易 | 第25-26页 |
| 3.2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电力定价与我国工商业电力定价的比较 | 第26页 |
| 3.3 我国实行电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第26-28页 |
| 3.3.1 我国实行电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 3.3.2 我国实行电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 3.4 电力远期合同相关理论 | 第28页 |
| 3.5 期权理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 3.6 结合期权理论的一方可选择电力远期合同模型 | 第29-38页 |
| 3.6.1 供电公司与工商业用户之间可选择的远期合同模型 | 第29-34页 |
| 3.6.2 供电公司(工商用户)与IPP之间可选择的远期合同模型 | 第34-38页 |
| 3.7 结合期权理论的双方可选择电力远期合同模型 | 第38-4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及电力金融市场均衡分析 | 第45-49页 |
| 4.1 探究我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 | 第45-46页 |
| 4.2 基于电力期权的电力金融市场均衡分析 | 第46-48页 |
| 4.2.1 基本假设 | 第46页 |
| 4.2.2 基于期权理论的电力现货市场均衡的数学理论推导 | 第46-4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本文结论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9-52页 |
| 5.1 本文相关结论 | 第49-50页 |
| 5.1.1 供电公司与工商业用户之间一方可选择的远期合同模型 | 第49页 |
| 5.1.2 供电公司与IPP之间一方可选择的远期合同模型 | 第49页 |
| 5.1.3 结合期权理论的双方可选择电力远期合同模型中 | 第49-50页 |
| 5.1.4 基于期权理论的电力现货市场均衡的数学理论推导 | 第50页 |
| 5.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后记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