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国内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1.2 国内水体铬环境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国内水环境中铬现行标准 | 第14-16页 |
1.2 含Cr~(6+)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4页 |
1.2.1 含Cr~(6+)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6-24页 |
1.2.2 含Cr~(6+)废水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24页 |
1.3 混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27-29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7-28页 |
1.5.2 课题研究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混凝剂CTS-GSH的制备 | 第29-3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3.1 新型混凝剂CTS-GSH的制备 | 第30页 |
2.3.2 水样及试剂的配制 | 第30-31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2.3.4 混凝实验 | 第31-3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2.4.1 CTS/GSH质量比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2 反应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2.4.3 交联剂EDAC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保护剂NHS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5 反应体系pH值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CTS-GSH的结构表征 | 第37-49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38页 |
3.3.2 电镜扫描表征 | 第38页 |
3.3.3 差热 -热重表征 | 第38-39页 |
3.3.4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巯基含量 | 第39-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4.2 电镜扫描分析 | 第41-42页 |
3.4.3 差热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3.4.4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巯基含量分析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CTS-GSH的混凝除铬效果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9-5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3.1 水样的配制 | 第50页 |
4.3.2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3.3 混凝实验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4.4.1 Cr~(6+)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CTS-GSH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3 慢搅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4 静置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5 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6 浊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7 有机配位剂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8 腐殖酸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9 Mg~(2+)、Ca~(2+)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10 SO_4~(2-)、CO_3~(2-)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