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病理学、病因学论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性癌症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两广地区鼻咽癌及肝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鼻咽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肝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因素与癌症的关系研究第17-19页
    1.3 存在的问题与深入方向第19-22页
    1.4 项目来源第22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6 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及野外工作方法第26-41页
    2.1 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第26-34页
        2.1.1 自然地理特征第26页
        2.1.2 区域地质背景第26-29页
        2.1.3 地质演化过程第29-30页
        2.1.4 水文地质背景第30-32页
        2.1.5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状况第32页
        2.1.6 顺德和四会研究区概况第32-34页
    2.2 扶绥区域背景概况第34-35页
    2.3 野外工作方法及质量控制第35-41页
        2.3.1 1:5 万生态地球化学详查土壤样品采集第36-37页
        2.3.2 地表及地下水样品采集第37-38页
        2.3.3 生态系统调查其他样品的采集第38-39页
        2.3.4 癌症高发区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调查第39-40页
        2.3.5 野外工作质量控制第40-41页
第三章 分析测试及数据质量评述第41-51页
    3.1 水样中亚硝胺测定试验优化及质量评述第41-45页
    3.2 土壤、常规水样及其他样品的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第45-51页
        3.2.1 土壤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第45-47页
        3.2.2 水常规及重金属分析与质量控制第47-49页
        3.2.3 生物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第49-51页
第四章 癌症高发区生态系统调查数据分析及评价第51-78页
    4.1 流行病学与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第51-53页
    4.2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与评价第53-59页
        4.2.1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第53-58页
        4.2.2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与癌症的关系第58-59页
    4.3 生态系统多介质采样重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第59-70页
        4.3.1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重金属异常分析第59-62页
        4.3.2 土壤中的重金属异常分析第62-67页
        4.3.3 生物样品重金属异常分析第67-69页
        4.3.4 癌症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第69-70页
    4.4 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与癌症的关系第70-78页
        4.4.1 顺德详查区土壤样品数据分析第70-71页
        4.4.2 顺德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第71-77页
        4.4.3 土壤重金属异常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第77-78页
第五章 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78-93页
    5.1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的地球化学特征第81-87页
        5.1.1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的含量特征第81-85页
        5.1.2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组合特征第85-87页
    5.2 各测区水体亚硝胺组合特征第87-88页
    5.3 水体中亚硝胺地球化学特征小结第88-93页
第六章 地区性癌症病区水土氮富营养化与氮来源第93-101页
    6.1 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来源解析第93-94页
    6.2 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N-亚硝胺化合物的来源第94-99页
        6.2.1 顺德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化合物的来源第94-97页
        6.2.2 四会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来源第97-98页
        6.2.3 广西扶绥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来源第98-99页
    6.3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认识第101-103页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第101-102页
    7.2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1页
个人简介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研究--以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下一篇:副猪嗜血杆菌喹诺酮耐药分子特征及猪链球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