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研究--以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学术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社会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2.2 学术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1.3.2 专家征询法和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1.4 路线设计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演变 | 第17-18页 |
2.1.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演变 | 第17页 |
2.1.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史演变 | 第17-18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2.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2.2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2.3 对本文的启示 | 第25-26页 |
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6-34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3.1.2 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 | 第26-27页 |
3.1.3 旅游体验理论 | 第27页 |
3.2 概念界定 | 第27-34页 |
3.2.1 乡村 | 第27-28页 |
3.2.2 乡村性 | 第28-29页 |
3.2.3 乡村旅游 | 第29-31页 |
3.2.4 本文界定的乡村旅游地乡村性内涵 | 第31-34页 |
4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34-46页 |
4.1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4.1.1 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 | 第34页 |
4.1.2 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4.1.3 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34-35页 |
4.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5页 |
4.2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46页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2 指标分析说明 | 第36-38页 |
4.2.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8-42页 |
4.2.4 乡村性测评模型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4.2.5 测评标准构建 | 第43-46页 |
5 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 | 第46-65页 |
5.1 案例地概况 | 第46-49页 |
5.1.1 地理环境条件 | 第46-47页 |
5.1.2 乡村发展历程回顾 | 第47-48页 |
5.1.3 旅游发展概况 | 第48-49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49-61页 |
5.2.1 前期案例地的调研 | 第49-51页 |
5.2.2 数据获取 | 第51-61页 |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5.3.1 评价结果 | 第61页 |
5.3.2 评价分析 | 第61-63页 |
5.3.3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总结分析 | 第63-65页 |
6 强化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发展对策 | 第65-68页 |
6.1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传承与保护 | 第65页 |
6.2 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内涵挖掘 | 第65-66页 |
6.3 基于乡村性内涵的乡村旅游地发展具体对策 | 第66-68页 |
7 研究主要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68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