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1 前言 | 第15页 |
1.2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2.1 β-内酰胺类 | 第16-17页 |
1.2.2 大环内酯类 | 第17-18页 |
1.2.3 氨基糖苷类 | 第18-19页 |
1.2.4 喹诺酮类 | 第19-21页 |
1.2.5 其它种类抗菌药物 | 第21页 |
1.2.6 多重耐药机制 | 第21-24页 |
1.3 细菌耐药性检测 | 第24-26页 |
1.3.1 细菌耐药性评判标准 | 第24页 |
1.3.2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1.3.2.1 纸片扩散法 | 第24-25页 |
1.3.2.2 肉汤或琼脂稀释法 | 第25页 |
1.3.2.3 折点敏感试验 | 第25页 |
1.3.2.4 E-test法 | 第25-26页 |
1.4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策略 | 第26-27页 |
1.4.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第26-27页 |
1.4.1.1 避免长时间使用亚致死剂量的抗菌药物 | 第26页 |
1.4.1.2 限制高潜在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 第26页 |
1.4.1.3 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非针对性用药及完全预防性用药 | 第26-27页 |
1.4.1.4 轮换用药和避免过量用药 | 第27页 |
1.4.2 预防耐药菌的传播 | 第27页 |
1.4.3 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管理 | 第27页 |
1.5 副猪嗜血杆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 第27-30页 |
1.5.1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流行病学 | 第27-28页 |
1.5.2 副猪嗜血杆菌假设毒力相关因子 | 第28-29页 |
1.5.3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 | 第29-30页 |
1.6 猪链球菌耐药性研究 | 第30-33页 |
1.6.1 猪链球菌病及其流行病学 | 第30-31页 |
1.6.2 猪链球菌耐药性研究 | 第31-33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 第35-66页 |
2.1 前言 | 第35页 |
2.2 材料 | 第35-36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2.3 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36页 |
2.3 方法 | 第36-47页 |
2.3.1 细菌培养 | 第36页 |
2.3.2 E-test药敏纸条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MIC值 | 第36-37页 |
2.3.3 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提取 | 第37页 |
2.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7-38页 |
2.3.5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38页 |
2.3.6 PCR产物的电泳和回收 | 第38-39页 |
2.3.7 pET-28a(+)质粒的提取 | 第39-41页 |
2.3.8 DNA片段和载体的酶切 | 第41-42页 |
2.3.9 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 第42页 |
2.3.10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2页 |
2.3.11 重构的质粒提取和鉴定 | 第42页 |
2.3.12 质粒的点突变 | 第42-44页 |
2.3.13 检测含有定向点突变基因菌株的MIC值 | 第44页 |
2.3.14 副猪嗜血杆菌假设毒力相关因子的PCR扩增 | 第44-4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7-62页 |
2.4.1138 株副猪嗜血杆菌的地域分布与血清型 | 第47-48页 |
2.4.2 副猪嗜血杆菌对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检测与分析 | 第48页 |
2.4.3 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在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菌株间的同源性分析 ..34 | 第48-49页 |
2.4.4 分别对138株HPS菌株的GyrA、GyrB、ParC和PraE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 | 第49-50页 |
2.4.5138 株副猪嗜血杆菌喹诺酮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与分析 | 第50-52页 |
2.4.6 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在影响菌株MIC值时的协同作用 | 第52-54页 |
2.4.7GyrA、ParC和PraE定向点突变质粒构建 | 第54-55页 |
2.4.8 副猪嗜血杆菌与大肠杆菌的GyrA、ParC和PraE的同源比对分析 | 第55页 |
2.4.9 GyrA、ParC和PraE定向点突变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2.4.10 副猪嗜血杆菌假设毒力基因的PCR扩增及鉴定 | 第57-60页 |
2.4.11 副猪嗜血杆菌喹诺酮耐药性与其假设毒力因子相关性的分析 | 第60-62页 |
2.5 小结 | 第62-63页 |
2.6 讨论 | 第63-66页 |
第3章 猪链球菌R61 多重耐药机制研究 | 第66-98页 |
3.1 前言 | 第66-68页 |
3.2 材料 | 第68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3.2.3 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68页 |
3.3 方法 | 第68-80页 |
3.3.1 菌株及质粒 | 第68页 |
3.3.2 猪链球菌基因组提取 | 第68-69页 |
3.3.3 猪链球菌R61 全蛋白提取 | 第69页 |
3.3.4 双向电泳 | 第69-71页 |
3.3.4.1 等点聚焦(IEF) | 第69-71页 |
3.3.4.2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71页 |
3.3.5 染色 | 第71-72页 |
3.3.5.1 银染 | 第71-72页 |
3.3.5.2 考马斯亮兰染色 | 第72页 |
3.3.6 图像扫面及分析 | 第72页 |
3.3.7 酶解及MALDI-TOF-MS鉴定 | 第72页 |
3.3.8 生物信息学检索 | 第72-73页 |
3.3.9 pSET-2 载体的提取 | 第73-74页 |
3.3.10 融合PCR | 第74-78页 |
3.3.11 重组质粒的电转化 | 第78-79页 |
3.3.12 突变菌株MIC值的检测 | 第79-8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80-95页 |
3.4.1 R61 菌株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分析 | 第80-81页 |
3.4.2 双向电泳分析8种条件下R61 的差异表达蛋白 | 第81-93页 |
3.4.3 构建差异蛋白的重组菌株并检测其MIC值 | 第93-95页 |
3.5 小结 | 第95页 |
3.6 讨论 | 第95-98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附件 | 第11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附录 | 第129-131页 |